第A04版:发布厅

成长在人大 奋斗在人大

  时间过得很快,今年是我跨出校门到无锡人大机关工作的第16年。借着庆祝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的契机,回忆一下我在人大工作的成长历程,也分享一些工作感想。

  ■我与人大的“初次见面”

  2009年8月,刚刚大学毕业的我通过公务员招考走进人大,那时身边的亲戚朋友知道后,在为我高兴的同时都要问一句:“人大是什么单位?”我也一知半解、说不上来,这种懵懂的状态一直持续着。转变发生在工作的第二年,为扩大人大工作影响力,2010年省人大举办了全省人大知识电视竞赛,我有幸作为参赛选手之一代表无锡人大机关去参赛。为了取得好成绩,当时研究室还组织我们“闭关修炼”。有了这次难得的机会,我赶紧捧起了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相关的书籍、参赛资料,挑灯夜读,系统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宪法、代表法、组织法等法律法规。比赛中,我们队伍一路过关斩将,闯进了决赛,最终获得了三等奖。

  如今再回想起那次比赛,仍然会心情澎湃。通过比赛契机,我在人大成长的起步阶段就加深了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全面认识,更加收获了心理上的自信,这种自信是对作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坚定,也是作为一名人大工作者的自豪。

  ■学与干的“灵魂契合”

  我大学学习的是新闻与法律,新闻专业所学与实际工作所干正好契合,我接到的第一份任务也正好是撰写宣传稿,当时心想:这不正是我的专业擅长么!可在实际工作中,人大工作政治性、规范性、程序性要求高,机关会议和活动的新闻宣传必须严谨规范。记得当时第一篇会议新闻稿真是被改得“惨不忍睹”。所幸,在领导和同事们的传授指导下,我在一次次具体工作中反复打磨、细致琢磨如何在规范政治语言、人大语言的前提下,让严肃的新闻宣传能够更加凸显人大工作特色亮点,让古板的机关八股文能够有些思考、有些观点,又适时有点鲜活。在日复一日的“爬格子”中,我成为了一名人大工作的“记录员”“宣传员”。

  同时,我的“法律情结”也在人大找到了依托。作为地方立法机关,无锡立法工作特色鲜明、走在前列。印象深刻的是,太湖水危机后,当时无锡人大当机立断、主动担当,及时修订水环境保护条例,为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制度供给和法治保障;随后十几年,水环境保护条例再次修改,并与陆续制定的排水、河道、供水等条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N”涉水法规制度体系。在这过程中,我从立法者的角度感受到了法治的力量,也进一步提升了法治素养、法治能力。

  ■人大工作的“与时俱进”

  当时我到人大工作时,人大对“一府两院”的主要监督方式是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和开展执法检查。随着监督工作的深化,专题询问、工作评议等监督方式逐渐探索形成。2013年首次组织对蔬菜基地建成后作用发挥进行专题询问,2015年首次对5个政府部门进行工作评议,随后我们又创新了“询问+”“评议+”模式,在多种监督方式的综合运用、多种履职形式的集成行使上不断探索,取得了良好的履职效果。一路走来,有幸参与到专题询问、执法检查、评议等具体制度办法的制定,参与到这些监督方式的具体组织落实,工作充实而有成就感。

  而今,我还有幸参与并见证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无锡的生动实践,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与时俱进的旺盛生命力让人赞叹,也让我坚信:在宪法法律框架内,人大工作大有可为,人大机关干部也大有可为!

  站在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的新起点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部署“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两项重大改革任务,可见党中央对人大工作的期望之大、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责任之重。作为一名人大工作者,我将在人大继续成长,用不懈奋斗书写属于自己的“不平凡”!

  (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综合处 郑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