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森度
从江南到漠河,想象有多远,漠河就有多远。
今夏,我们无锡石塘湾商会一行18人,从无锡乘飞机到哈尔滨,再换机到漠河,御风翱翔六千里,“快马加鞭未下鞍”,一天到达祖国的北疆。
漠河,一个神圣的地方,许多旅行者慕“光”而来,看大自然奇景——极光;我们为一个响亮的名字而来——被漠河人民誉为“金圣”的李金镛。
李金镛(1835年—1890年),无锡石塘湾陡门李巷村人,是我们家乡近代史上乐善好施、护疆兴边的先锋模范。李金镛少时务农,乡邻赞他力大无穷,“坌田赛如扯篷船”。他一边种田,一边在私塾读书,后随父亲赴沪经商,结识了李鸿章之弟李鹤章。李金镛常将经商所得用于救灾及家乡公益事业,受到李鹤章赏识、推荐,投效淮军。1876年和1879年,江苏徐淮一带及直隶、河南先后发生大旱灾,李金镛集巨资亲往灾区助赈,屡建功业。1880年承修西淀长堤,百日竣工,被誉为“能吏”。次年调吉林珲春办理屯垦事务,成绩卓著。1883年任长春厅通判,在任期间“政声洋溢”。他深感东北正待开发,亟需兴办教育,培养当地人才,便捐出俸银千两倡办养正书院。他还建立同善堂,安置孤老,救济无助之人。他平时亲询民间疾苦,裁革陋规,清理积讼,申雪冤案,除暴安良,人称“李青天”。1886年擢升道员,次年奉命查勘黑龙江精奇里江南岸四十八旗屯地界,据约向俄方力争,悉数收回被占之地,并挖壕定界。同年,受李鸿章委派筹办漠河金矿。他裹粮携枪,深入无人之境1500余里踏勘矿区,采集金砂样品,调查周边环境,拟出开矿办厂章程。1888年,漠河矿务局成立,开中国官督商办金矿之先例,李金镛出任总办,产金量在第一年就达到1.8万余两。李金镛管理有章,采金、练兵、集商、屯垦齐头并进,护疆安边得以实现。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上奏朝廷,称赞李金镛:边疆空虚之地,得此支撑其间。1890年,李金镛因积劳咯血,病故于漠河任所,山河同哀。
北极村居民动情地告诉我们,当年若没有李金镛,今天的北极村可能就不在我们手里了,他是北极村的守护神。漠河人自豪地奉李金镛为“金圣”,这道“金光”,比“极光”更绚丽。
来到位于漠河市金沟林场西部一座山腰间的李金镛祠堂前,不由心潮澎湃。举目望去,远处青山连绵,眼前上坡长阶两旁,苍松翠柏整齐屹立,枝叶轻拂,似有感应,含情招呼来自家乡的后辈。一步一步往上走,庄重肃穆的氛围让每个前来拜望的后辈心怀敬仰。祠堂门前的花岗岩石碑上醒目地刻着“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李金镛祠堂”,石碑后面矗立着一块巨石,上刻“金圣”二字。踏进庭院,迎面便是正祠堂,形制优美,木质结构,雕梁飞檐,庄严气派。门上方檐下镶嵌着镏金的“李金镛祠堂”匾,两侧门柱挂对联:“开矿安边兴利功业迈古今,义赈求实恤邻德政昭宇宙。”堂内供奉着身穿官服、端坐于虎皮座椅上的李金镛塑像,神情威严,目视远方。
“金光”照边疆,精神励后代。我们轻轻移动脚步,瞻仰李金镛塑像,依次在塑像前虔诚祭拜。我想:从江南鱼米之乡到环境恶劣的东北边土任职,把保卫、开发和建设边疆作为己任,得吃多少苦;和沙俄谈判,不卑不亢,大义凛然,据理力争,堪称智勇双全。我们带着家乡人民的深情,来缅怀,来祭拜,来体验,来向漠河人民的“金圣大人”述说家乡的发展和美好。
正堂两侧对称的东西厢房为功德馆和幕僚馆。功德馆内的碑文和实物,展示了李金镛在家乡的生活点滴,从其故居移送来的54件家具和生产用具,件件珍贵,在我们看来尤为亲切,为肃穆的祠堂增添了几分温馨。
漠河地处北纬53度,最低气温曾达-53℃。我们来时已初夏,只早晚有凉意,白天体感和江南无异。一次在“中国最北美食一条街”用餐,当地群众得知我们是李金镛家乡人时,都表现出特别的真诚和热情,让我们大为感动。
漠河和无锡,地理上相隔千山万水,心理上却是那么亲近。两地都是神州宝地,一脉相通,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