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洱海观月

  □吴仁山

  彩云之南,我心之所系,因此已畅游了好几次。今年酷暑之中,承蒙大理一位宗亲之邀,我赴洱海之畔双廊镇的农家客栈小住了几日。其间感到非常愉悦的是,在一个和风拂面、清凉舒爽的晚上,目睹了异常壮观、难以忘怀的洱海月,了却了心中多年的遗憾。

  “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大理著名的“风花雪月”闻名遐迩。前些年,我赴云南考察市场、洽谈生意和游览,领略过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但一直不曾见过皎洁妩媚的洱海“金月亮”。此次赴大理之前,我特地备足了“功课”。从多本古籍中了解到,作为苍山脚下一颗璀璨明珠,洱海拥有洱河、昆弥川、昆明池等古称。洱海地处滇西高原,气候温和,风光绮丽,以山海大观、金梭烟云、海镜开天、岚霭普陀、沧海渔舟等八大景色最为出名。明代著名文人杨升庵的诗句“山则苍龙叠翠,海则半月拖蓝”最能概括洱海美丽的风光。飞抵大理后,又从当地的相关资料中得知,现在洱海水面面积为252平方公里,岸线总长148.174公里;整个湖面南北长42公里,东西宽3—9公里;湖中最大水深21.3米,平均水深10.8米。一直以来,洱海是当地各族人民心目中的“母亲湖”。

  夏日傍晚的洱海,涟漪闪烁,水天一色。那天,在客栈吃罢晚饭,宗亲陪我到洱海湿地栈道散步。我抬头望向远方,只见一道金光瞬间打破了洱海的平静,一个又大又圆的月亮从洱海边的大山后面慢慢升起。二三十分钟后,月亮倒影似明镜般沉在湖中,月光抛洒在洱海上泛起万点星光,明洁无瑕、清澈空灵。又过了一会儿,月亮像是从湖中飞腾而出似的,越升越高,天空也愈发明亮,把宽阔的湖面映照得异常清丽。面对此情此景,我心潮澎湃,沉浸在激动和喜悦之中。

  宗亲老家在常州武进,上世纪80年代初赴大理当兵,后与当地一位白族姑娘结婚,定居大理,一直从事教育和文化工作,对洱海的掌故了然于心。他边走边介绍,洱海所有景观中,洱海月名声最甚。据当地白族民间传说,远古时天宫中一位公主羡慕人间的生活,悄悄下凡到洱海边,嫁给一位勤劳朴实的渔民为妻。她把随身携带的宝镜放入洱海,宝镜大放光芒,照亮整个湖面,渔民撒网从不落空,每天满载而归。可惜好景不长,公主被父亲抓回了天宫。临行前她将宝镜永远地沉入洱海之底,一轮金色的月亮从此照亮着洱海,代替公主守护着她的爱人和村民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又善良的公主,每年中秋夜晚,居住在洱海周围的白族人家都会划着木船到洱海上,一边吃月饼一边欣赏“金月亮”。

  “过去有段时间因为环境污染严重,洱海月变得模糊不清,后来经过政府大力整治,洱海水质好转,洱海月也重新明亮起来。”宗亲补充道。刚到大理那天,我在洱海公园内看到一块公示牌,上面印有云南各级政府对洱海水域的保护举措和实施细则,而且标注省、市、县、镇各级主要领导都担任了各级的河长。当地百姓和外来游客也纷纷加入保护洱海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行列。洱海现已成为中国最优级的旅游景区之一,前往大理观赏洱海月的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当地不少百姓依靠旅游产业过上了幸福富裕的生活。这些都印证了当地的那句老话,“洱海清,大理兴”。

  当晚,我和宗亲在洱海之畔漫步,不知不觉走了两个多小时。我们边走边看,边走边想。月随人动,人移月走,心中别有一番滋味。是啊,只有当政府和民众对保护洱海环境达成共识,并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氛围,真正做到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洱海,洱海月才会成为永远的“金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