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教育周刊

融合创新 传承文化

滨湖区集中展示中小学劳动课程优秀成果

  柿子、杨梅、栗子、水八仙……这些生活元素在滨湖区中小学学生的手中换新颜,一件件创意研学作品,都是劳动教育成果的生动呈现。

  11月22日,无锡市滨湖区开展2024年中小学劳动课程优秀成果展示评比活动,集中展示各校在劳动教育整体推进过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创新举措,各校教师共同探讨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动手动脑:创新实践提升劳动技能

  活动当天,展评现场香气扑鼻,各校学生制作的美食琳琅满目。无锡市蠡园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以柿子为研学对象,用烤柿的方式去除柿子的涩味,并研制柿蒂茶,让食材得到了更高效的利用。“老师,请尝一尝我们做的‘柿柿如意茶’,它是用桂花白茶和柿子泥做的,为了更甜一些我们加了一些糖浆,为了改善口感还加了一些脆啵啵和干桂花。”学生高安琪向评委老师介绍。对柿子美食的多样探索丰富了学生对柿子的认识,深化了他们对秋季丰收的理解。

  学生还把劳动实践拓展到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创新性地衍生一系列劳动产品,他们把简单的研学对象玩出了更多花样,提升了劳动技能,在亲身体验中加深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理解。小小的紫苏叶在无锡市滨湖中心小学学生的手中,被制成紫苏姜粉茶、洗发包、泡脚包、香薰蜡烛等,满足居家日用之外,还融入中草药文化,开拓了养生功效。学生还活用美术学科知识,用紫苏叶片拓印图案,制作泥塑托盘,让紫苏的外形美感都得到了充分凸显。无锡市育英胜利小学的学生探究板栗,亲身体验取栗、剥栗、制作栗子美食的过程,还跟随专业人员学习栗壳扎染,运用数字化工具进行板栗作品创作。无锡市育英文旅实验小学学生以太湖银鱼为原料,手工捶打制作鱼丸,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

  出圈出彩:依托文化打造校本特色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许多学校因地制宜,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无锡市育英锦园实验小学副校长邵正耀介绍,学校背靠太湖,深挖太湖渔文化资源,开展了“舌尖上的太湖”劳动项目。学生以水八仙为食材烹饪美食,不仅认识了水八仙,也深化了对太湖和家乡的情感。“通过这次研学活动,我了解了太湖水八仙有哪些,以及它们的生长周期、生长过程。它们还可以做成很多美味菜肴,比如水芹拌干丝、糯米糖莲藕等,这些家乡美食我都很喜欢。”该校学生袁瑞辰说。无锡市立人小学所在的胡埭镇是吴地文脉的核心区域之一,学校根植地缘文化,开展劳动教育和美育探索,鼓励学生通过剪纸、拓印、立体纸艺、书签设计等形式表现青铜纹样,让文化传承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悄然发生,形成别具特色的新劳动样态。

  除了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有的学校还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在劳动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无锡市河埒中心小学把食育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学生深入研究《齐民要术》《食珍录》和四大名著,查找书中记载的美食食材、烹饪器具和烹饪方法,尝试动手复原如意糕、解暑汤等传统美食。在探索古典美食的过程中,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步加深。

  共育合力:构建体系实现劳动育人

  近年来,滨湖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劳动课程的架构、实施与学校整体育人框架和发展特色相融合,努力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完整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对课程设计、项目开发、评价方式等的不懈探索。

  无锡市育英锦园实验小学在劳动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深化学科融合新形式,针对不同季节开展养花、种菜、烹饪等不同项目,综合提升学生美术、语文等学科的综合素养。学校还创新多元评价,用量化标准定位劳动技能的生成,以过程中的素养导向激励学生劳动,最终引导劳动教育实现质量提升。无锡市滨湖双语实验中学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并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明确家长的劳动教育责任,让家长主动指导和督促孩子完成家庭劳动任务。学校还开展“红领巾爱劳动系列课程”,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体会父母辛劳,在劳动中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

  “各校对劳动教育的探索成果,证明了只有当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学校办学理念实践和育人目标达成的新的支点,劳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才不会是无源之水,劳动教育才会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滨湖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期待各校能够通过展评激发更多创新思维的火花,携手推进滨湖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