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必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近日出版发行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感悟中华文明的现代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提供了重要学习读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我们应当从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中感悟自信力、从中华民族旧邦新命中感悟创新力、从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中感悟包容力,用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这一关键抓手,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融会贯通、一体推进无锡城市文化保护传承。
前瞻谋划无锡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格局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无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物总量多、种类杂,涉及管理部门多,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
以“一张图”优化管理格局。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全域谋划文化遗产保护,统筹协调好城市更新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持续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文化遗产保护格局。特别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文化保护传承的主动性、积极性,凝聚齐抓共管合力。
以“一部法”理顺管理机制。贯彻《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紧紧把牢党的全面领导这个“定海神针”,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各项工作目标节点化、流程化、可视化。统筹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会同市文广旅游局加快普查进度、管控普查质量,协调自规、工信、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提供本行业文化遗产名录清单,确保应查尽查、应保尽保,切实守好文物安全底线。
以“一张网”创新管理模式。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抓手,推进“文启智界”计划,加快推进无锡文化智慧大脑建设,着力构建以文化综合数据库为底座、国家文化大数据无锡专业中心为支撑,以文化传承、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旅消费四个场景和江南文化、工商文化、吴文化、大运河文化、长江文化等专题为脉络,以文化数字综合服务平台为窗口的无锡文化数字化管理体系,稳步推进文化数据资产入表,通过数据的关联整合,打造智能分析、便捷惠民、数据增值、高效传播的文化保护传承“智慧大脑”。
着力推动无锡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要在“守正”中“创新”。持续推进《无锡史》《无锡运河丛书》等编撰工作,扎实做好江南文脉的研究阐释。顺应当下审美需求,丰富表达方式,在《无锡历代音乐(民乐)大系》《无锡历代绘画大系》《无锡典籍》等编撰中,用好“新媒介”、拥抱“Z世代”,特别是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让博物馆里的无锡、典籍里的无锡走出“深闺”、走进生活,让“旧时光”融入“新潮流”。
要在“焕新”中“唤醒”。统筹好文化、旅游、商贸的关系,做好“保(保护)—改(改造)—织(织密商业网络)—植(植入新业态)—通(通畅交通动线)”文章,系统化、片区化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古镇古村保护,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文脉有序流传。指导荣巷历史文化街区、惠山古镇等古镇古村更新,延续历史街区风格、引入适配元素、创造开放空间,导入充满时尚活力的新产业、新业态,并以在地化、松弛感、强社交属性等全新运营特点吸引人群回归,推动老街老巷打破“千街一面”的路径依赖,真正把“活化石”做成“金名片”。
要在“融汇”中“融合”。创新办好各类艺术节,科学嵌入非遗展演、艺术展览等系列活动,创新融合艺术和生活,真正将艺术的平台打造成为无锡文化、无锡精神的展示平台,推动文化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在心里传承好。加快推进无锡美术馆、无锡交响音乐厅、无锡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地标建设,鼓励文化场馆“一院多能”,打破剧院围墙、融入城市景观,复合化、组团化推进文化地标集群建设,持续打造更多高品质的青年“潮流场域”。
挖掘文化现代价值,以厚重的城市文化涵养文化自信
水是城市精神的载体。当用物理的眼光去看一条河,它是水文、生态、指标;当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它是流动的历史、最深处的记忆、忘不掉的乡愁。穿城而过的运河、奔腾入海的长江、山温水软的太湖,孕育了延续千年的江南文脉。
以精神力量驱动经济发展。始终以经济的思维推动文化永续传承。精神的力量,蕴藏着澎湃的动能。无锡的发展经验表明,哪个地方有着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哪个地方的发展就比较好。要建强文艺锡军,夯筑发展基础,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持续推出高质量的艺术作品,统筹抓好舞剧《霞客》、锡剧《钱伟长》、纪录片《钱伟长》《荣德生》、交响组曲《飞天》的创作,建成无锡青少年交响乐团,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做好舞剧《10909》的再打磨再提升。推进微短剧基地建设,宣传好、提炼好江南文脉中崇文重教的历史文化、诚信创新的工商文化、筚路蓝缕的创业文化,以文化经,展示城市新精彩。
以文化产业推动经济跃升。做好“内育”“外引”两篇文章,精心策划文化产业招商对接系列活动,推动XR、数字动漫、网络视听、会展等产业链协同对接,持续探索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新路径,借助数字技术把“好风景”讲出“好故事”、把“好故事”做成好产品。
以经济品牌沉淀人文标识。和老街旧巷、历史建筑一样,稻香村、北平制冰厂等经济品牌同样是城市人文的典型代表。要联动市商务局等主管部门,系统挖掘王兴记、穆桂英、王源吉等具有时代感、“儿时记忆”的经济品牌,强化老字号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链接”,在讲好诚信经营、技术创新的“经济故事”中,讲活无锡“四千四万”精神,积极探索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无锡实践,为无锡现代化建设注入更多文化力量。
(作者系无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