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禹、陈梓妍
近日,首届江南史学前沿论坛暨长江大运河文化论坛在江南大学召开。论坛首次从史学视角出发,以“江南史学”为主旨,聚焦“江南历史与人文”“江南经济与社会”“江南运河与文化”等专题,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余位专家学者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交流观点,重拾“江南记忆”,共同解读江南的历史密码,探寻江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嬗变及其历史根源。论坛突破以“江南文化”为本的传统,丰富了江南史学研究的内涵和外延,促进了新时代江南史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其“前沿性”在诸多方面得到彰显。
以定位之“高”,提升江南研究的新价值。“江南”是文化的象征,更是历史的产物。对“江南史学”进行系统性研究,有助于理解相关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心理之演变。“江南”也是沟通、整合中国史、全球史研究的桥梁,从“江南史学”出发观照中国、亚洲和世界,或从中国、亚洲和世界来反观“江南史学”,能够在宏大叙事中更深刻地理解江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以角度之“异”,拓展江南研究的新方向。传统的江南研究多聚焦于文化层面,分散在经济、史学、文学等不同学科,其单一视角难以全面阐释江南。江南研究并非孤立零散的文化“碎片”,而是一个个历史“集合”。通过从单一的“江南文化”研究迈向更为综合的“江南史学”研究,把对江南文化的探讨和想象融进江南历史探究之中,有助于增加人们洞察江南的多元性,拓展对江南认知的深度和广度。
以学理之“新”,搭建江南研究的新架构。“江南史学”的提出,标志着对江南区域研究的学理升华和理论建构的先行探索。可以基于学理的分析,采用与时俱进的实证研究方法,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探讨江南历史,推动江南研究建立新的理论架构。
以方法之“优”,丰富江南研究的新手段。江南作为拥有丰富文化资源和历史底蕴的区域,在研究上必须突破传统的单一方法,需要打破学科壁垒,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更好地把握江南地区的历史发展轨迹,分析特定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形成对江南地区更为立体动态的认识。
以史料之“广”,拓宽江南研究的新空间。丰富的文献史料是江南史学研究的重要素材。与江南文化主题研究相比,“江南史学”文献史料异常丰富,涵盖地方史志、民间文书、家族档案、文集日记、报刊信笺等。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详细梳理,可以窥见江南社会的复杂面貌,揭示江南文化乃至中华文明演变的内在逻辑,拓宽江南研究的学术空间。
可以预见的是,“江南史学”的系统性与整体性研究的推进,将对构建“中国江南学”,形成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具有较大的开创性意义。
(作者刘大禹系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南大学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作者陈梓妍系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