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仁山
当乡村中家家户户忙着腌腊肉、蒸年糕、买年货的时候,就意味着新年快到了。特别是在除夕之日,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就是在自家大门上贴一副红彤彤的春联,鲜艳而吉祥,不仅可以烘托节日的欢乐喜庆,也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意涵。
从我记事起,乡村中家家户户贴春联就很讲究美观和仪式感。我的那位留着花白胡须、平时喜欢与别人对对子又爱撰写对联的二叔公告诉我,春联俗称门对、对子、对联、春贴等,雅称楹联。二叔公幼时上过几年私塾,毛笔字又写得好,算是村里的文化人,年年都为村里人写春联。那时,我经常跟着二叔公,看他为人家写春联,并渐渐喜欢上了春联。
过去,春联内容往往以“庆丰年”“迎新春”为主题。许多人家除了贴对联和横批,还常有一个大红“福”字。“福”字正贴,意思是“开门迎福”;“福”字倒贴,则借谐音寓意“福到”。有的人家还会在小孩房门上贴“身体健康”,在老人房门上贴“延年益寿”,在米缸上贴“五谷丰登”,在水缸上贴“八仙过海”,在牲畜棚上贴“六畜兴旺”等,花样甚多。
每年进入腊月,二叔公便忙开了。那时候没有印刷的春联,主要依靠手写。因此,二叔公要与几个村巷上的人家排好日期,今天为这边十几户人家写春联,明后天再为那边十几户人家写,很有次序。有的人家已经写好的春联或被淘气的孩子不小心扯破了,或对原先写就的内容不满意,还会找二叔公重写。这样,二叔公几乎一直忙到除夕,但二叔公乐此不疲。
1985年,我家造了两间新楼房,并在年底前从低矮破旧的平屋搬了进去,全家人特别高兴。父亲说:“今年我们住上了新楼,春联就要写得大大方方,图个红红火火!”除夕那天,父亲一大早就从东亭街上买回好几张红纸和一大瓶墨汁,又骑自行车载着二叔公来家中写春联。二叔公专门捎来了《春联大全》的手抄本,尽拣里面喜庆、吉祥的对子写,共写了30多副。当天下午,母亲在小煤炉上做好了糨糊,家人们分工,搬凳子、递糨糊、贴春联,忙得不亦乐乎。而那年的年夜饭,在红彤彤的春联映衬下,我们全家吃得分外香甜和舒畅。
现今,乡村生活越来越好,春联样式不断出新,除小部分仍是手写的外,大部分已是印刷品,设计得非常漂亮,不光有红纸黑字的,还有红纸金字的,有的甚至是浮雕款,显得精致又时尚。贴春联也不再用糨糊,而是用胶水、双面胶等。春联内容也不断更新,洋溢着蓬勃的时代气息,让人耳目一新。
今年元旦,午后阳光温馨,我和老伴在街上遛弯,见好几家商铺已摆出春联销售,遂选购了几副心仪的春联。待到除夕那天,我们将一起换下自家门上的旧春联,贴上这些簇新的春联,期盼新的一年日子更红火、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