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为老服务牵动万千家庭,关乎民生福祉。回望过去的一年,无锡以家庭为原点,以“锡心医养”社区居家“332”服务行动为抓手,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优化提升养老服务,将敬老爱老之心化为一项项实事:新建改造区域性助餐中心和社区(村)助餐服务设施,提升改建镇级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出台《无锡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
新的一年,锡城“家门口”的养老服务还能在哪些方面发力?一些代表委员在会场讨论中,在建议、提案中,都关注了老人们对家门口服务的新期盼,他们也提出一些好的想法来推动无锡老人的晚年生活更美好。
惠老助餐 兜底保障与品质提升并进
“惠老助餐服务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点位分布不均衡、菜品选择不丰富、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徐新宇委员表示。为此,今年两会她带来《关于优化惠老助餐服务的有关建议》,围绕织密助餐服务网络、拓展助餐服务模式、提升助餐服务品质和保障助餐服务运营提出建议。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加强兜底性社会保障,其中有一项内容是新建、提升社区(村)助餐点50个。这些助餐点建成后,不仅要考虑到堂食老年人的需求,还要考虑不方便出门的老人有配送需求。”徐新宇委员认为,可以发动银发志愿者、外卖员、快递员等多方参与,形成“十分钟助餐配送响应服务网络”。
她还表示,在兜底保障的前提下,要满足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去年滨湖区北桥社区新建的梧桐里幸福餐厅,不仅有长者助餐,还辐射周边全年龄段人群,自选菜品丰富,其他有条件的惠老餐厅可以借鉴推广这种模式,提升服务品质、拓展用餐人群。”
居家养老 专业化服务和人才建设是关键
无锡约有98%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成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朱成平代表认为,要想更好地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专业化服务和人才建设是关键。
“老年人的需求多种多样,其中部分需求对专业性要求较高,比如医疗需求。”朱成平代表提出,可以鼓励养老机构将专业化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作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补充。
人才建设方面,朱成平代表认为,目前我市推行的“养老顾问”服务能有效解决老年人养老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但仅依靠养老顾问无法满足所有老年人的需求,可以招募辖区内合适的待业群体加入为老服务,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同时建立发展志愿服务体系,鼓励公益组织、活力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并通过储蓄积分兑换服务的方式让志愿服务具有可持续性。
银发经济 多元业态发展激发市场潜力
无锡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对消费需求和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汤沸委员认为,要积极培育高品质养老服务模式、发展养老产业,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汤沸委员表示,银发经济不仅包括“老年阶段的老龄经济”,还包括“未老阶段的备老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过去,消费群体主要为孩子及中青年人,老年群体普遍消费力不足导致其需求受到忽视。随着‘60后’等‘新老年群体’的不断壮大,其消费能力和消费品位都大幅上升,老年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可引导相关企业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研发优势,聚焦新时期老年用品需求,调整产品策略、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徐新宇委员表示,近年来旅游市场成为银发经济的亮点,不少旅行社推出老年人定制旅游线路,市场反响很好。无锡可以利用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推广怀旧游、乡村田园游、康养旅居游等主题旅游产品,着力增加优质老年旅游产品的服务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