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运动友好型城市,是两会会场中引发不少代表和委员共鸣的热议话题。如何让人们更好地在城市中“动起来”?代表、委员们从多个维度给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陈静霞委员提出,推动无锡体育事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需要大量与城市经济实力相匹配的体育设施。当务之急,既要建好奥体中心,让无锡可以承接更多的一流赛事;又要尽快将体育中心改造成竞技比赛和群众健身相融合的全民健身中心,以及能承接国际国内足球赛事的标准化足球场地、室外三人篮球比赛场地等。在城市更新中,可以考虑在适当的地方建设篮球公园、笼式足球场等,吸引更多市民参与体育活动,带动体育消费。
目前大型体育设施正在完善,但从全民健身的角度讲,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结构单一的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老旧小区因体育设施供给不足,时常产生矛盾。周燕代表建议,规划建设更多满足不同年龄段群体的需求、方便可达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健身广场等,探索租赁、置换、改造等方式,让主城区里的高架空间、屋顶、厂房、仓库、停车场、商场等“城市边角料”成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空间新资源”。
桥梁多是我市重要的城市特点。2022年起,由城管部门牵头,我市全面启动桥下空间整治利用提升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135座桥下空间高品质利用提升,大部分成为市民运动、休闲的好去处。杨晓君代表建议,全市各地应汇集多方力量,进一步对桥下空间进行梳理,“一桥一策”按需改造,共同持续将城市原本的“灰空间”改造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力空间,增加更多体育锻炼设施,落实长效管理措施,让群众用得上、用得好,在家门口实现“健身自由”。
蔡靓羽委员提出,现有体育场馆要创新运营,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推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场馆运营,提升场馆的运行效能。此外,要进一步延长场馆的开放时间,满足市民不同时间段的体育需求。同时,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实行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吸引更多市民参与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