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喝茶与早点

  □郜 峰

  我的童年是在故乡的氤氲茶香中度过的。茉莉花香片、瓜片、炒青、碧螺春、明前、雨前……我如数家珍,喝得荡气回肠。宜兴紫砂壶、竹壳子热水瓶……在茶馆的喧嚣声中早市就有了主心骨。欸乃一声山水绿,小镇的繁华都因为这茶香,被演绎得千年流芳。我从那时起,就因它与故乡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在老长辈前如永远长不大的小书僮,为他们揩台抹凳,泡水洗盏,端水倒茶,聆听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慷慨陈词,感染来自四面八方的市井气息。

  有了茶,人就有了精气神,日常生活就有了奔头。不管在哪里,天性乐观的老百姓均可摆开龙门阵来,幻化出一片欢乐大地。茶是最昂贵的礼品,也是最方便实惠的道具,茶礼茶俗,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精神需求。园林一角、古镇廊坊、古玩市场、现代公寓、私人会所、农家小院、文人雅集、茶店工坊……到处都是过去茶馆的翻版,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茶,把茶饮当作生活中少不了的“诗与远方”。因为有茶,生活充满了东方神韵,有了一座通向世界文化的桥梁。因为有茶,华夏文化就有了五彩缤纷的悠长滋味。周末约茶,是一件多么有趣风雅的事,与二三知己相约,点一壶茶,打打牌嗑嗑瓜子,雅俗随缘,偷得浮生半日闲。壶里乾坤大,天地日月长,小小茶壶可以容纳整个宇宙,一壶香茗足以演化千年故事。时空的变幻在茶文化的传承中,峰峰相连,绵延古今,无限放大了人生格局,令人安然于文化的营造、工匠精神的延续之中。那一页页的墨迹纸香,那一个个吹拉弹唱的舞台,那金石书画的笔耕墨耘……无不有那么一盅茶伴着,无论是渐入佳境的冷茶,还是始终滚烫的热茶,都堪称助文思、涌灵泉的催化剂!

  我小时候曾随外公去苏州大公园喝茶,茶客们频频向他点头打招呼,他也一一作揖,点头回礼。外公是光裕社的老会员了,因为说书名动苏城,可惜生不逢时,作为艺人一直命运不济。但他始终非常乐观,常常提着一只印有“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搪瓷茶缸,天蒙蒙亮就行走在去苏州大公园、无锡城中公园的茶馆的路上。外公晚年还在无锡梨花庄茶馆书场看过场子,卖票、倒茶、打扫、请先生……宛如一名全能的职业经理人,让人隐隐感觉到他的一生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书场,而在我眼里书场即茶馆。不是吗?听书看戏,哪离得开一盅茶?那是水乡人离不开的一种生活。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反正大江南北就是在这水汽氤氲中嬗变的。人们的生活也因茶而精彩着呢!

  扬州人生活悠闲。扬州的早茶店,品牌一大堆,看得人眼花缭乱,如果不怕麻烦,可以耐心挑一挑,如果图省事,那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随意选两样即可。一个人要活得简单、低调、谦卑、随和(随缘)。扬州有“三春”,富春、冶春、共和春,富春有老富春,也有新富春。除此之外,还有大大小小遍布街巷的杂牌子,吃的都是烫干丝、蟹黄包、三丁包等,陈设、布局、经营方式也差不多。当然名店有名店的撒手锏,有人无我有的品种,如富春茶社有翡翠烧卖,冶春有四色锅饼等,餐饮环境也各有特色。不过去名店得多花点工夫,或者说要多走些路、不怕嘈杂,开销也会大一点,总之可能会受罪多一些。

  利用双休去扬州开会,住的地方不包早点,需在附近自行解决,有的人去对面吃手擀拉面,我觉得应该吃个特色才行,于是去了旅馆对面的怡锦茶社,挑了一个菜包、一个肉包、一份手磨豆浆,感觉不错,菜多肉鲜豆浆浓厚豆香重。但没有点烫干丝,翌晨,回程的时间还早,故又去点了一个小份的干丝以及一笼六只装的蟹黄小笼,尝尝与无锡小笼相比味道如何,还点了一碗青菜鸡蛋汤,讲究一下荤素搭配。

  泰州、兴化的早茶也很有特色,往往吃得饱饱的路也走不动,当地人太热情,不饱不足以体现一方地主的好客。

  除了上述几个地方,淮安、高邮、如皋、南通等地的早茶都很好。喝早茶,一个人在家中也行,在河边山里也行,什么河,什么山都可以!一切随缘,撑饱肚皮就行。

  好吃是状态与感觉的结合,往往不在于花费多少,扬州的包子普遍做得好,但所有的事情,要具体分析、具体衡量。就譬如这包子,第一天俩包子,一素一荤。素的青菜量多,翠绿新鲜,略带点甜,和入香菇,汁多。荤的肉质新鲜,浓郁的酱汁中加入碎葱与姜末,也很鲜洁。第二天的蟹粉小笼却不怎么样,与无锡某些店的小笼相比差多了,而且价格又高。

  说及包子,不免想到面条。印象中常熟的面很好,韧劲足,滑爽柔韧,但也上了一次当。2023年秋天去了一趟常熟,旅馆地处偏僻。附近面店很少,仅遇一家,装潢不错,似是日韩风格,然而面品不佳,汤浑,面条黏糊,抖不开,烂而软,口感很差。过后又去了桐乡,丰子恺故居附近有家吴越面店,设施简陋,主营18元一碗的牛肉面,也有鳝糊面、鸡蛋面等便宜一点的,10元一碗,面条滑爽柔韧,口感甚好。乌镇西栅门口有家店冠以“重庆小面”,其实不符,只是当地普通的面条,阳春面12元一碗,又腻又黏难以下箸。无锡河埒口隐秀路有一家店的银丝面不错。总之,群众口碑是生意如何的决定因素,这是题外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