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晨雾尚未散尽,登山爱好者张明华掏出手机对准雪浪山上的天空按下快门,在他的镜头里,太湖岸线的天际线清晰可见。今年总台春晚无锡分会场开场的第一景就是雪浪山的“天空之境”,这样的“滨湖蓝”究竟有多蓝?数据给出最佳答案:去年该区PM2.5年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连续8年保持无锡最优,达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并率先在全市“触摸”到世界卫生组织过渡期第二阶段目标值。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夏季高温时段,紧盯VOCs深度治理;秋冬污染高发期,全力“削峰降速”……滨湖区大气攻坚指挥中心群内,实行每天16小时“分钟级”调度,力争以一微克的干劲精准溯源、快速响应、当天整改。
滨湖区生态环境局生态科科长陈燕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一年来,联合区攻坚办、住建、交通运输等部门对大气治理“重拳出击”的一幕幕:从督导汽修企业“油改水”到给移动污染源戴上“紧箍”,从推动建设工地打好“立体围挡+智能喷淋”组合拳,到为餐饮企业套上“油烟净化器+云端监管”双保险……“5+2”“白加黑”的攻坚突破下,一系列绿色蜕变在滨湖全域上演。
大气治理正从“最后一公里”向“源头零距离”转变。在铸造、汽修、换热器等行业,当地政府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先进工艺,从源头控制挥发性有机物等废气排放;项目审批中,高效服务保障好卓胜微、贝斯特(宇华)等重大项目快速落地,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腾出环境容量。去年以来,滨湖有45家铸造行业分类提标整治,4家水泥制品制造企业提标改造,99个低效失效大气污染治理设施得到排查整治,共完成173个大气治理工程项目。
滨湖“好气质”的背后还少不了科技的助力。据了解,该区共有雪浪、荣巷、漆塘3个大气国控站点,去年这些站点PM2.5浓度位列全市国控站点前三。走进位于胡埭镇政府顶楼的监测“堡垒”,科技感扑面而来,这里配备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尖端设备,就像给大气做“CT”。“我们在全区形成了主站+子站、超级站+组分站的监测模式,实现重点区域、行业、时段监测全覆盖,让大气污染源在‘千里眼’监督下无处藏身。”滨湖区生态环境局环境监测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滨湖优良天数比率达84.2%,同比上升2.0个百分点。带着双胞胎女儿在“蠡湖之光”骑行的市民刘芳感慨,她的手机相册里,“滨湖蓝”系列的照片已存了很多,从樱花季的粉色云霞到深秋的“水晶天”,持续记录着空气质量的点滴进步。
(陈菁菁、见习记者 杨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