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水体基本不流动的蠡湖今年起要“深呼吸”了。昨从市水利局了解到,今年要完成蠡湖(梁溪河)控藻补水、蠡湖生态活水以及蓝藻水华防控工程,日引水量分别达60万立方米和20万立方米,以增强湖体水动力,扩大水环境容量。
蠡湖水容量为1700万立方米,去年水质为Ⅲ类。“但湖水常年不流动,造成沉积物较多、污染通量较大,存在水质下降、蓝藻水华危害加重的风险。”市水利局规划计划与科技数据处人士说。上述工程计划投资3亿多元,能为蠡湖引入水质较好的太湖水,使蠡湖水体增强流动性、增加含氧量,进一步改善水质。蠡湖水质稳定后,也能满足蠡湖未来城及其他建成区域河网补充优质水、改善水环境的需求。
太湖夏季藻密度较高,如何确保蠡湖引水无忧?市水利局人士指着蠡湖(梁溪河)控藻补水工程设计图介绍,将在犊山水利枢纽内的梁溪河节制闸北侧设置2座控藻深井,在犊山水利枢纽、蠡湖出水闸口之间的现状河道上设置3座景观钢坝以形成3级沉淀区。这样,太湖水将在枢纽内通过控藻处理、沉淀后,进入蠡湖或梁溪河,藻密度可由千万级别下降至基本无危害的百万级别。工程建成后,日处理能力达60万立方米。
近日已开工建设的蠡湖生态活水工程现场,数十名工人在铺满钢筋的工地上日夜奋战。据悉,这里利用梅园水厂现有场地新建生态净化厂,要增设梅梁湖取水口及自流管,2座沉淀气浮池,以及气浮辅助车间下叠排泥池、平衡池、取水泵房等设施。生态净化厂日处理能力可达20万立方米,采用“沉淀+气浮”水处理工艺来降低水体藻密度和污染物,在原水藻密度≤1000万个/升、总磷≤0.12毫克/升的情况下,达到藻类总数不高于100万个/升、总磷不高于0.04毫克/升的目标。
市河湖中心人士介绍,今年蠡湖区域将引进能快速应急打捞以及长效治理蓝藻的船只各一艘,助力蠡湖加大控藻力度、改善水环境。在政府引领、部门协同、企事业单位合力推动下,蠡湖将尽快形成“生态活水、降藻去浊、科学有序、远近结合”的新局面。
(朱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