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刘晴
无锡寄畅园,凭借总台元宵晚会分会场中的惊艳亮相迅速出圈。由李云霄、蔡程昱和李梦恒等联袂演绎的《相思》,更是与这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典私家园林完美融合,展现出了独特在地文化与园林景观共生的魅力,在总台元宵晚会分会场的舞台上,留下了“惊鸿一瞥”和“吴侬深情”。无锡若要将这波晚会热度转化为长期的品牌价值,就要以这座始建于明代的秦氏私家名园为“锚点”,找准与无锡地方文化和无锡文脉的深层联系,传承好地方文化,弥补目前园林夜游项目缺失的遗憾,创造出人情与景情和谐共生的消费新场景。
首先是讲好寄畅园这座以曲传情和孝友传家的江南名园自己的故事。
清人余怀曾在《寄畅园闻歌记》中描述他在寄畅园中观看秦氏家乐表演的难忘经历:“太史留仙则挟歌者六七人,乘画舫,抱乐器,凌波而至。会于寄畅之园。于时天际秋冬,木叶微脱,循长廊而观止水,倚峭壁以听响泉。而六七人者,衣青纻衣,蹑五丝履,恂恂如书生,绰约若处子,列坐文石,或弹或吹。须臾歌喉乍转,累累如贯珠,行云不流,万籁俱寂。”这段记载不仅把园林与家乐情景交融、动静交替、虚实相生的纯美境界表达得淋漓尽致,也是明清时期无锡锡惠山麓私家园林林立、文人艺文雅集兴盛的缩影,而寄畅园“孝友传家”得乾隆帝御赐匾额的家风故事是这座名园最具底蕴的文化内涵,已经得到很多专家学者撰文论述,在此不再赘述。此外,寄畅园是无锡目前唯一一座保存下来的私家古园,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这3个点是讲好寄畅园自身故事,进行后期项目开发和互动体验设计的抓手。
其次是深化“相思”IP,打造“园林+”沉浸式主题夜游。
《相思》的出圈,为夜游寄畅园的IP打造提供了思路。无锡“充满温情和水”,无锡“惟惠山幽雅闲静”,无锡有“ 舟泊梁溪莫拍曲,船过无锡莫唱歌”之称,无锡有锡剧名剧《珍珠塔》,无锡是民乐之乡和二胡之乡,无锡还有相传为梁代昭明太子所植的古红豆树,无锡因喜好食甜被誉为甜都,这些都是无锡让外地游客难忘、想起来就浪漫甜蜜的“相思”符号。无锡要借春晚和元宵晚会的热度值,以寄畅园的实景场地为载体,做好“相思”这出夜游大戏,开发“园林+戏曲+民乐”主题夜游,在寄畅园内亭台水榭设计长期实景演出,让游客“一步一戏”,沉浸式感受无锡寄畅园这座江南名园的园林诗意与曲情张力,让游客白天游古镇,晚上赏园林,在古镇留下来、住下来,流连忘返。
再次是科技赋能焕新,探索园林景观在夜间的诗意美学。
追求“诗意地栖居”是人类的生活理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根植于其所在地的风土和文化传统的建筑,已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寄畅园作为一座从古到今的古建园林,当年由晚明造园叠山名家张南垣的侄子张鉽主持改筑,堪称园林借景和假山堆叠艺术的典范,这也为今人赋能焕新,在夜间用动态投影、激光雾森等NEC技术活化点亮园林提供了美的条件和美的基础。夜间的光影与色彩变幻,可以赋予古建园林鲜活的生命,在科技与艺术的交汇中,拓宽想象力和诗意的边界,探索园林景观新美学。比如可以通过在寄畅园锦汇漪水面投影诗词涟漪,在假山叠石上重现“二泉映月”意境等,打造“移步换景”的科技美学,让夜晚的寄畅园不再大门紧闭,而是呈现绝无仅有、一步三叹的风雅之美。
最后是创设“寄畅雅集”,提供中高档的惠山泉茶文化消费。
寄畅园位于惠山古镇文物古迹区,为了让游客在夜游感受“相思”文化时不仅赏心悦目,还能坐下来细品“无锡味道”,可以在园内开放区域设置“古典茶席”,提供无锡特色茶点(太湖翠竹、梅花糕、惠山油酥、无锡小笼、太湖船点等)搭配文人茶席(以无锡精微绣为设计元素、以二泉诗词为设计内容的茶巾、桌旗)体验,把无锡的茶文化宣传推广出去。
总之,无锡需以寄畅园为“文化锚点”,通过“科技活化+场景消费+全域联动”的三维策略,构建“园林夜经济生态圈”,让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消费的碰撞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