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量子科技研究迎来突破性进展。《自然》杂志20日发布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我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全球首例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相关专家表示,这一成果填补了采用连续变量编码方式的光量子芯片关键技术空白,也为光量子芯片的大规模扩展及其在量子计算、量子网络等领域的应用奠定重要基础。
集成光量子芯片是一种能在微纳尺度上编码、处理、传输和存储光量子信息的先进平台。如何在光量子芯片上实现大规模量子纠缠是国际量子研究难题。经多年攻关,北京大学教授王剑威、龚旗煌和山西大学教授苏晓龙等带领的研究团队,成功攻克关键技术瓶颈,创新性发展了连续变量光量子芯片调控、多色相干泵浦与探测技术,实现了确定性、可重构的纠缠簇态制备,并对簇态纠缠结构进行实验验证。
王剑威介绍,团队采用基于光场的连续变量编码方式,破解了制备量子比特和量子纠缠的“概率”难题,首次实现了量子纠缠簇态在芯片上的“确定性”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