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杰
2025年总台春晚小品《小明一家》演绎了一个老师突然家访的故事,这次家访让老师真实了解了影响学生小明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并通过“朋友”一封信的形式,助力相关问题的解决。总台春晚播出这一小品绝非偶然,除了给观众带来幽默的喜剧效果,也给更多人带来关于家访的思考。
曾几何时,家访承载着家校联系的重要功能,家长与老师积极配合,共同呵护孩子的健康成长。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给人们带来了便捷的交流方式,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在加快,家庭隐私意识也增强了,家访这一传统教育手段开始慢慢淡出公众视野,甚至出现被排斥现象。据媒体报道,浙江一家长在网上开展关于“是否喜欢教师入户家访”的调查显示,受访者中选择“不喜欢”的占比高达85.5%。
不得不承认,现在微信、网络会议、电话等联系方式都很普及方便。老师家访不一定要到所有学生家中走一遍,尤其是对于那些思想稳成绩优表现好的学生,老师只要平时和家长多联系也可以掌握一些情况。但这并不能说家访不重要或过时了,也不能说家访可以被现代通讯方式取代。
单纯依靠学校,或单纯依靠家庭,都不能给学生带来完整的教育。家校共育、共研、共帮,才能及时、全程、无死角发现孩子成长的烦恼、面临的压力、不良的行为,从而共同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家访,正是推动家校共育共研共帮的直接手段、有效手段。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家访,老师可以从细微之处发现孩子的兴趣点、闪光点,以及家教的矛盾点、优化点,更加有针对性地给家长提出家教建议;可以助力家长改变部分孩子的不良学习、生活习惯,做到警钟常敲、紧箍咒常念;可以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综合精准分析其思想变化,防患于未然;也可以就教育方式方法、家庭环境影响、未来规划发展等,与家长探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多年的实践表明,家访是教育的延伸,是教育链条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家访重在访,也难在访。因为每个孩子表现不同、每个家庭的情况也不同,这就决定了家访不能全部采取挨户敲门的模式进行。在时间安排上,要避免搞运动式、阵雨式、任务式家访,做到择天时而访、借地利而访、聚人和而访。对于不喜欢上门家访的家长,可约在公园、茶室、咖啡馆等公共场所见面,或是约在学校见面,只要能够面对面沟通交流就可以。对于居住在同一小区的学生,可将3—5个家庭分一组集中在一家进行家访,切实减轻家访负担。作为组织者,校方应强化培训教育,让家访成为每个班主任的必备专业技能,严禁出现以家访之名收受礼金礼品或请吃饭等行为,提升家访质量。
另外,教育部门要加强正面宣传,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家访、支持家访、参与家访,共同呵护孩子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学校要将家校共育特别是家访情况纳入学生素质报告内容,作为先进班级评选条件之一,切实让家访发挥激励、鞭策等应有作用,让孩子从家访中切切实实受益。(作者系机关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