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教育周刊

三学科碰撞探究

融合课又“上新”

  近日,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的融合课又“上新”了。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化学教师李朝、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物理教师单臻和无锡市立人高级中学地理教师周子珍协同合作,开设以“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利用”为主题的跨学科探究实践活动。该课程以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为研究载体,通过多学科知识融合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海洋强国战略的科技内涵与实践价值。江苏省中学灾害地理教育研究所、江南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无锡市劳模创新工作室、无锡市气象局和无锡市高中地理、化学、物理名师工作室均参与课程设计和研讨。

  三大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有限时间里全方位了解了深中通道。在理论教学环节,三位教师发挥学科优势,构建起立体化的知识体系。周子珍从地理学科视角切入,系统解析深中通道的区位特征、地质环境及其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的辩证关系,强化学生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认知。李朝聚焦化学学科应用,通过原电池原理与金属防腐技术的关联性分析,揭示海底隧道工程中材料科学的前沿成果,体现化学学科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中的关键作用。单臻依托物理学科理论,结合北斗导航定位技术与流体力学模型,阐释沉管精准对接及桥梁抗风抗震设计的科学依据,深化学生对工程技术中物理原理应用的理解。

  在实践环节中,师生通过系列实验深化理论认知,学生全程参与方案设计、数据采集与结论推导。化学实验组模拟海洋腐蚀环境,通过控制变量法对比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合电压、电流的数据分析,探究最优防腐方案。物理实验组搭建桥梁风洞模型,观测阻尼器对结构振动的抑制效果,从而了解流体力学理论如何运用到实际的工程安全设计中,强化“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科研意识。

  活动尾声,教师通过案例研讨与主题展望,引导学生聚焦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的未来方向,并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模拟的未来海洋开发场景,激发学生的科技报国热情。海底储能系统、智能化海洋城市、生态友好型海底旅游,学生的创新构想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的前瞻视野和创新思维。接下来,市北高中将继续深化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体系,以创新实践为引擎,培育兼具科学素养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人才,为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动能。(杨涵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