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时评

向世界讲述无锡的新江南人文故事

  □ 赵 明

  无锡要想突破传统地缘文化的束缚,从江南文化固有的逻辑中突围,唯有国际化。建议无锡在运河畔打造国际化文创示范社区,先邀请20个友城的文创项目入驻,使示范社区成为无锡文创的国际化“码头”。未来,国际化文创示范社区应成为无锡文旅的新“场景+内容”,力争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文创项目和资本的集聚高地,成为文创“出海”的“桥头堡”,在新江南版图上讲述全球故事。

  无锡从哪里来?有传说和历史的路径循鉴。那么,无锡是谁?无锡要向哪里去?构建新江南人文图景的方法和路径是什么?这些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人文江南是一个可持续的文化体系和精神世界。江南在灵动的水乡演绎诗意的东方雅致美学、精致生活,具有兼容并蓄的哲学和思想、富庶繁荣的市场与产业。江南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近代化转型的先驱,是现代化发展的先行地。江南是连续性的江南,是全球化的江南,也将是数字人文的江南。这样的江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作为吴文化的开创地、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乡镇企业发源地,无锡城市文化中饱含创新基因,无锡的产业具有强烈的引擎意识,但文化的引擎能力不强,缺少创新之后的系统性构建和长周期的续航能力。

  无锡要想突破传统地缘文化的束缚,从江南文化固有的逻辑中突围,唯有国际化。世界舞台已经为中国文化演绎拉开了大幕,江南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意象,理应是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内容,但其影响力远远不够。

  江南的诗性文化如何成为影响世界的文化范式?如何成为向全球输出的文化价值和符号?江南需要更具现代意义的IP,江南需要全球化的节庆活动,江南需要成为世界级的文旅目的地。江南的城市群中,谁先以全球化视野正视这些课题,并率先驱动新江南的国际化战略,谁就会成为新一轮江南国际化的弄潮儿。

  话语的建构聚合是一个系统性、历史性和连续性的过程。新江南话语首先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将传统的江南符号体系迭代升级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符号和传播体系,搭建立体话语网络;其次是塑造新江南的核心价值与价值系统;再次是围绕价值认同,创建核心价值强关联的策略系统和更具共鸣特征的识别系统。

  国际化的新江南(无锡)需要更系统梳理和创新,需要抢抓机遇。目前,无锡已缔结国际友城50多对,与100多个国外城市开展友好交流合作,国际城市“朋友圈”遍布五大洲40多个国家。笔者所在的团队曾经研究过这些友城,大部分友城都有至少一项突出的文创类工程、项目、机构,并与几座友城的相关人士就文创类项目进行过交流,他们对来中国开展项目合作具有浓厚兴趣。建议无锡在运河畔打造国际化文创示范社区,先邀请20个友城的文创项目入驻,使示范社区成为无锡文创的国际化“码头”。待首批项目落地见效后,再向全球其他友城招商50到80个文创项目,建设全球文创之都。

  未来,国际化文创示范社区应成为无锡文旅的新“场景+内容”,力争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文创项目和资本的集聚高地,成为文创“出海”的桥头堡,在新江南版图上讲述全球故事。

  建设文创之都的构想是无锡构建国际化江南的突破点——让世界进入新江南(无锡),让新江南(无锡)走向世界。

  未来文旅强调认知重构和灵性觉醒,其场景和内容建设离不开人文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创新。新江南叙事,要建立在人和计算机都可以理解的基础上。新江南是数字人文的江南,是多重江南的生成模式与真实江南的对峙、融合、叠加、共生,要通过跨媒体改编、动员、叙事,以人文数字化的时空堆叠方式,设计新江南的情动路径,塑造身心灵的沉浸式体验场。

  期待多年以后,全世界的朋友真诚地回应:“无锡”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作者系江大设计传播机构董事长、全国设计“大师奖”联合创办人、同济大学艺术设计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摘编稿较原稿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