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易阳
无锡作为经济大市,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在助力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的目标定位中挑起大梁,在提升全球影响力、国际竞争力、世界聚合力上取得积极进展,必须在未来产业培育和集聚上走在前列、勇于实践。
近年来,无锡在推动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通用人工智能、新能源、量子科技等领域,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政策支持,但未来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创新动力不足、人才供给不足、产业发展生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要立足现有政策体系因地制宜推动未来产业集聚发展,建立多元要素供给体系,创新应用示范和场景建设,率先实现未来产业在无锡的示范集聚和高水平发展。
■强执行,立足现有政策体系因地制宜推动未来产业集聚发展
充分发挥市委科创委牵头抓总作用,做好顶层设计。一是以现有的未来产业规划和实施意见统筹全市未来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和精准发力,在集成电路、新能源、低空经济等优势产业中强化未来产业主赛道。二是立足现有的科研机构、创新平台、产业园区、龙头企业,推动深度合作,形成精而强的未来产业集群。省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区域要“挂图作战”和“实时复盘”,把产业基础和先发优势转化为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构建未来产业集聚生态。三是组建发展未来产业的专班工作队伍,对接重大科研创新主体,市级财政配套一定数量资金支持国家级重大项目,实现重大科研成果在锡的创新转化和布局生根。
■强要素,建立与未来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多元要素供给体系
增加“揭榜挂帅”中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项目数量和支持强度。活跃创投市场,针对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金融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支持。探索高净值个人直投模式,扶持财务顾问、融资顾问等中介机构在锡落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建立高科技创业企业贷款、转贷、供应链金融等业务的风险补偿机制;设立未来产业投资基金、风险补偿基金,弥补早期创投不足的问题,建立未来产业“种子基金”以撬动社会投资。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企业化运转的未来产业创新载体,主动出击,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集聚高校院所、新研机构、教授团队等资源,重点推进与全国首批布局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的12所高校的合作进程。健全引才机制,优化用才模式,落细落实外籍人士来锡便利化措施,放大引才效应;在“太湖杯”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大赛中单独设置未来产业赛道,以大赛为牵引,吸引国内初创企业参赛和创新创业团队落地。探索“企业出题+专家答题+市场阅卷”的模式,围绕我市未来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难题,将全市新研机构的资金扶持方向转向未来产业中“真正的商业化问题”,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集中攻关、创新应用与迭代升级。
■强示范,以应用示范和场景建设吸引未来技术和产业落地扎根并发展壮大
立足无锡特色产业,以全域场景创新提升无锡未来产业的活力与竞争力,围绕“5+3+X”场景应用体系,推动相关未来概念产品应用于本地场景,聚焦未来产业转移转化从“最初一公里”到发展壮大全流程。
依托无锡数据集团,扩大公共数据资源供给,建立数据交易流通机制,促进数据多场景应用、多主体复用,招引互联网平台企业设立数据业务独立经营主体,建设数据产业集聚区,为数据企业用数、用云、用能、用地和人才引进等提供便利政策;依托太湖实验室,加速探索未来空间方向的成果创新应用,建设深海工程与装备制造产业园,推动深海深地产业发展;加快构建立体式智慧交通和物流体系,推动多式联运和多港联动,引入并放开无人机和无人驾驶的使用,推动智能高效的航空、铁路、海运、陆路等各类物流装备技术和产品的研制及应用。不断迭代与打造未来产业典型应用场景,支持开展未来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支持创建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大力培育一批未来产业头部企业和标杆企业。
■强风控,以审慎投资和容错发展并重理念对未来产业发展进行风险管控
强化风险意识,提高决策效率。未来产业属于风险产业,在现今财政过“紧日子”的形势下,未来产业投资仍需审慎,切忌“跟风追热”上新项目和重大项目,要引入专业机构分析和建立相应责任制度。强化审计追踪和绩效管理。对已有政府资金支持的未来产业项目要做好跟踪审计工作,通过靠前监督、跟进监督、精准监督助力相关项目提质增效,完善绩效评估管理体系,好的项目加大投入,有问题的项目及时“止损”。
(作者系无锡学院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