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家长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孩子房门不开、问询不语、短信不回、满口“随便”。曾经孩子是家长身边的“十万个为什么”,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在温暖的家中选择了沉默?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一出生就被贴上“魔童”标签,村民的偏见让他孤独而又愤怒,但李靖夫妇选择“听见他的委屈”,因为他们坚信“被听见的孩子,才有力量对抗偏见”。哪吒的父母给所有家长上了生动的一课,那就是好好听孩子说话,因为倾听才是接纳孩子的第一步。接纳是一种深刻的情感联结,它超越了简单的理解与包容。父母的接纳,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与支持。不附带任何功利的接纳,是孩子最坚实的依靠,有了爱的托底,孩子才是安全的、松弛的。没有倾听,没有接纳,哪来的共情?家长好好听,孩子才肯说。
●多元接纳,平等以待
家长应摒弃固有观念和权威的姿态,以平等视角看待孩子。例如,当孩子提出想参加社团活动时,家长千万不能仅凭经验和认知匆忙拒绝。不妨站在孩子角度想一想,或许就能发现他们内心真正的兴趣与追求。只有平等对话,孩子才会感到被尊重,进而更愿意敞开心扉。
●神情专注,积极回应
孩子说话时,家长要停下手中事务,看着孩子眼睛,用点头、微笑等方式积极回应。比如,孩子兴高采烈分享学校趣事的时候,家长却一边刷手机一边敷衍回答,孩子瞬间就会失去表达的热情。家长全身心投入倾听,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更有倾诉欲望,也更能从中体会到家长的爱。
●情绪稳定,保持耐心
孩子表达时可能逻辑不清晰或因情绪激动词不达意,家长千万不能着急打断。就像孩子讲述和同学的矛盾时,可能因为激动而颠三倒四,家长假如急着纠正或给建议,就会打断孩子的思路。让孩子完整表达,既能让他们释放情绪,也能让家长全面了解事情的原委,从而更好沟通。
●理解共情,敞开心门
当孩子说考试没考好很沮丧时,家长不要立刻说“没关系,下次再努力”,而应先表达对其沮丧情绪的理解,如“我能感觉到你现在很失落,考试没达到期望,肯定不好受”。接纳孩子的情绪,能让他们感到被理解,更愿意交流内心的想法。
就像殷夫人始终坚守母爱的本能,温柔抱住暴走的哪吒,感受其赤子之心,助他浴火重生,家长从来不应成为问题制造者、矛盾激化者和情绪打压者,而要努力成为孩子内心的倾听者、困难的解决者、成长的同行者。家长俯下身子才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放下身段才能感受到孩子的内心。
(小锡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