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正则
卖花渔村,在安徽歙县雄村镇,古时称洪川、梧村。后改洪岭村,但村民却一直称卖花渔村,想来是因为好听。试想,一个开满鲜花,且有渔船桨影的渔村,会多么美妙!
三月初,好友来电说要和女儿及同事一起去卖花渔村赏梅花,准备周五放学后乘高铁到黄山北站,再打车到歙县县城住夜,周日一早打车去卖花渔村,当天晚上回,“一切都已安排妥当,想去可以一起走。就是双休人太多,不能直接进村,得排队两三个小时,乘接驳车进入。”
说实在的,这卖花渔村我先前压根没听说过,待上网一搜,顿时有了说走就走的冲动,但对我们退休者来说,大可不必人挤人,须避双休高峰。我静心盘算,网上只有县城住宿信息,但到卖花渔村还有16公里,打车也要近40分钟,公交得2个多小时,到达后还要排队,实在耗时。随即与当地文友联系,问他村里是否有民宿,直接住进村里,可以随时出门赏花看景,应是最佳选择。文友很快发了两个民宿主人的电话号码给我。之后,订好民宿、买好高铁票,就心念着那卖花渔村了。
时过三天,中午时分,我和伙伴顺利入住村中民宿。饭后,也没午休,顺着溪水,迫不及待地融入游客大军。一条主溪流由南向北自村头沿山脚流到村尾,出水经过瀹岭坞村至瀹潭上村,流入新安江。
卖花渔村的洪姓是大族,约占整个村庄200多户人家的九成五。据当地资料,唐朝末年,为躲避战乱,宫廷花匠洪诚和洪诗兄弟迁居至此,并逐渐形成村落。而上了年岁的村民告诉我,村里还有个叫洪辉的,官至礼部尚书,从江苏盐城避难而来,先到绩溪,后到鲍家庄,可总觉得不够隐秘,最后来到这里定居。这些民间说法未必属实,但对我这不速之客来说,无疑多了些许新鲜感和神秘感。“今天你们去了毛家岭,就来不及去闻风亭了。”这位村民又指着村后山顶上的亭子说,“在那里可以看到整个村子的形状像条鱼,而且我们祖祖辈辈靠育花卖花为生,所以得名卖花渔村。”
按着路边的指示牌,我们去往毛家岭。顺着村道,挨着村庄,拾级而上。岭不高,石径蜿蜒,一步一景,我们时不时停下“咔嚓”,唯恐漏了美景。登至岭顶俯视,从山谷到坡面,从坡面到岭顶,盛开的各色梅花,高低错落,极富质感,令人惊艳。
枕溪潺潺进入梦,一夜春雨润万物。翌日,天刚麻麻亮,想着要在雾气里看渔村,便快速起床,急急洗漱,带上相机,独上百步云梯。卖花渔村的晨雾很给力,用云蒸霞蔚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春阳初升,红梅隐现,云绕群山,杂树深绿,紫雾氤氲。登山至大半,整个渔村在雾气里显出的鱼形,愈加逼真,这般情境可遇而不可求。
卖花渔村未尽兴,留作来年再次赏。四面环山、风景优美的卖花渔村已有1300多年历史,从前交通不便,出入是崎岖陡峭的山路,运输全靠人扛肩挑,生活的艰辛难以想象。如今,家家户户拥有大庭院,房前屋后全是造型奇特的梅花盆景。民宿主人告诉我,前些天他家两个大桩景就卖了2万多元。梅花盛开时节,村民都在自己家门口做起了生意。除了卖盆景,修剪下来的废弃花也成为他们的一个收入来源。一扎扎或排放门口,或搁于小匾箩,五元、十元地卖给游客。那些喜欢拍照、爱摆pose的女士,一手扫码,一手挑花,然后嬉笑着前往景点。
徽派盆景,始于南宋,盛于明清,而卖花渔村正是徽派盆景技艺发源地。改革开放后,卖花渔村的徽派盆景更是大放异彩。1987年中国花卉博览会上,该村送展的盆景荣获金奖一枚;1991年第二届中国梅花蜡梅展览暨首届西湖梅花节上,荣获金奖7枚、银奖13枚;在此后的数届全国“二梅”展览中也频频得奖。近年来,卖花渔村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称号,并入选《2022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入住村中,穿巷走弄间,明清建筑随处可见,尽管有的只剩断壁残垣,但听闻当地已有政府派驻工作组负责督查谋划,带领工匠对重点建筑进行抢救性保护。这是对历史的负责与敬畏,值得称颂!愿卖花渔村的路越走越宽广,村民的生活像花儿一样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