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维国
人潮涌动、烟火升腾、小摊云集、叫卖吆喝声不绝于耳……前不久,锡山区东港镇山联村的一场集市活动,不仅唤醒了乡村久违的热闹,也勾起了不少村民对赶集传统的记忆。曾几何时,乡镇集市不仅是买卖交易的场所,更是地域文化、乡情交流的重要载体。记得笔者早些年刚到无锡工作时,碰到每年港下逢会日,厂里都要放假3天,集市上摊贩云集、人流如织,好不热闹。后来,逢会慢慢消失了,热闹的集市成为记忆。
集市经济,不仅仅是卖点小菜、买点布料那么简单。它的本质,是一种最接地气的“人流经济”,也是最具生命力的“微经济”。一场集市,几十、上百个摊位,成千上万人的聚集,带动的是一条小产业链——从农户、手工艺人到普通商贩,从交通运输到民宿餐饮,从地方特产到非遗表演,串联起无数个体的生计和梦想。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集市经济不只是“热闹”的回归,更是就业机会、创业土壤、消费场景和文化认同的叠加。与依赖大量资本投入的新兴产业相比,集市经济门槛低、见效快,更适合中老年人、灵活就业者、返乡创业者等多种群体参与,适合“全民创业”。
集市经济之所以式微,与公共卫生安全、交通秩序维护等多重因素有关。但现在,各级政府部门和属地的制度措施、治理能力都有了完善提升,完全可以探索在“有序+温情”中实现传统集市的现代回归,让集市经济重新“燃”起来。以无锡为例,有集市传统的街道、乡镇可以设立定期赶集日,合理规划摊位分区,融合地方文旅资源,加入非遗展示、民俗演艺、农产品展销等内容,让集市不仅成为“买卖地”,更成为“生活场”。可以引入线上发放优惠券、移动支付等手段,让传统集市更“智慧”。还可以支持本地电商平台与集市联动,推动更多农产品、手作好物走出村口、走进城市。
要想让集市经济“燃”得长久,还需在留人气上下功夫。恢复集市,不只是恢复一个交易场所,更重要的是恢复一种社区关系、乡土记忆和民间习俗。这就需要在管理与服务中,多一些柔性思维、多一份人文关怀,不以城市思维去“清理”乡村文化,而是用现代方法去“激活”集市的生命力,通过一场集市激发一个村庄、城镇的活力。
(作者系公司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