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时评

中小学放春秋假 配套措施要先行

  □ 蔡淑野

  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引发广泛关注。春秋假真的要来了吗?如果放春假,中小学生该怎样安排假期?孩子们放假了,家长有足够的假期陪同吗?一连串疑问也随之而来。

  很多“70后”“80后”记得,以前每年春秋季的农忙时节,农村学校就会放“农忙假”,时长一般1到2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回家帮忙做农活。割麦、插秧、收稻谷、采棉花……学生们参与生产劳动减轻了家中负担,也强健了体魄磨炼了意志。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双休日制度的实施,“农忙假”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春秋假,即分别设置在春季和秋季的假期。杭州于2004年在全国率先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并一直延续至今。实际上,国家在多份文件里都提到,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社会上关于春秋假的讨论也持续多年,但这项制度一直难以推广,原因是复杂的。比如,应试教育压力仍然客观存在,有的家庭把孩子送去培训班,抓住别人玩的时间恶补,给孩子的感觉就像没有放假一样;配套保障跟不上,孩子放假在家,家长却没法带薪休假陪同。

  春秋假时间虽不长,但对万千家庭来说,不是小事。如何让春秋假放得有质量、有效果?教育理念转变是根本。放春秋假的初衷,应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原则,学业成绩不是教育的唯一衡量标准,培养出身心健康、有独立人格、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根本。放春秋假,让孩子们从紧张的课业学习中暂时解脱出来,投身大自然的怀抱,体会课堂之外的成长乐趣,更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放春秋假,配套保障要先行。一方面要依法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益,严格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让家长与孩子的假期可以同频。另一方面,教育部门、旅游景区、社区等可以在春秋假期间适当提供托管、研学旅行、社会实践等服务,让学生们的假期生活更充实。以今年春假为例,根据杭州市教育局及各城区发布的校历安排,4月28日至30日为中小学春假时间,随后衔接“五一”假期,算上4月27日休息日,前后一共可以有9天假期。杭州市教育局还发布通知,对于春秋假期间确实无法陪同孩子的部分家庭,各地要参照暑期托管具体要求和成熟做法,提供春秋假托管服务;春秋假原则上各3天,学校可利用其中1天,组织学生开展春秋游、运动会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春秋假托管不收取托管服务费,学校组织开展春秋游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费按有关规定执行。

  此外,要循序渐进推行春秋假制度。各地可以结合实际,分批分层分学校甚至分年级试点,充分考虑家庭意见,假期由短到长,或与传统节假日衔接,或弹性错峰放假避免出行、购票拥堵,提升假期体验感、舒适度。

  无锡四季分明,春秋季气温适宜、风景宜人,很适合家庭去郊野踏青游玩。梁溪、锡山等板块这两年都发布了多条不同主题的研学路线,学生去体验能收获课堂之外的知识。期待无锡教育部门能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在中小学探索实施春秋假制度,企事业单位能落实好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让春秋假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无锡市军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