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倩茹 见习记者 杨璨
在无锡,“15分钟”不只是时间尺度,更是品质生活的衡量标准。2021年,我市正式启动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通过改造、新建和引进便民生活载体,实现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等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慢行可达。眼下,从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打造到高品质住宅建设,“15分钟”如何“圈”出幸福感?如何让“全龄”满意?城市变得更宜居还有哪些“痛点”?记者进行了探访。
社区“幸福拼图”渐成形
疏通下水道50元,更换水龙头35元……3公里范围内30分钟响应、24小时内解决。前不久,北桥社区刚开业的佳邻家便民服务站亮出38项标准化服务清单,明码标价较市场价低20%。服务站工作人员介绍,除了日常维修,就医陪同、保姆雇佣、适老改造等服务也能预约或推荐,附近居民有需求可上门登记,也能通过微信小程序线上“下单”。
以稻香片区为例,2023年完成老旧小区连片改造后,软改造仍在持续进行。去年,片区内“童梦里”儿童活动中心、“辰光里”老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梧桐里”幸福餐厅相继焕新开放,从“改外观”到“补里子”,老新村的宜居体验感越来越好。记者采访时,65岁的吴阿姨说,“一早到稻香市场买完菜,顺便去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测血压血糖,下午3点还预约了上门维修。”不难看出,“全龄友好”的社区模样越来越清晰。
“按需扩圈”、补短拓长,社区“幸福拼图”渐成形。4月上旬,位于梁溪区毛湾家园C区的国企托育园又“圈”了一波粉,这个嵌入社区的托育园新增了医育功能,“一站式”解决年轻父母育儿烦恼,为3个月到3周岁的幼儿家庭提供普惠托育服务,“无锡这项服务,暖到心坎里了。”去年,刚通过人才引进政策落户无锡的朱先生夫妇说。
“竟然有修伞的,好喜欢,有时候一根伞骨坏了就得扔,很可惜。”“在太湖新城也能很快找到裁缝店,太贴心了!”一刻钟搞定生活小烦恼,位于无锡经开区的和畅、落霞睦邻中心广受好评。买菜购物、社区食堂、修理缝补、健身遛娃、邻里聚会……新建住宅不再只有高颜值,营造宜居综合体成为关注点。据悉,即将出台的2.0版住宅品质提升方案更是将智慧化、便利性写入“硬指标”,要求新建小区配齐快递收发、外卖存放、便民维修等设施。
如何精准匹配不同需求?
“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能否更多元化经营?比如增加常见病的诊疗、临时托管老人、上门照料等服务。”“建议社区健身房增设康复训练设备。”“希望延长便民食堂的营业时间,增加一些包子、馒头的供应。”“婴幼儿托育缺口很大,我们太湖新城不少新楼盘都有需求。”……尽管“生活圈”基础配套日益完善,记者采访中,仍有不少居民提出新期待。
对症下药,精准匹配需求是关键。“想吃口热乎的面条还得开车去和畅睦邻中心或是海岸城,小区楼下店铺挺多,却没有平价可口的饭店。”家住无锡经开区中海凤凰璟园二期的罗先生说,以前住老城区,早饭鸡子大饼、小笼包等啥都有,如今搬到太湖新城,各种“高大上”的店多了,接地气的“小馆子”却不见了。记者走访发现,不少新开发楼盘沿街店铺都有“禁止明火”的规定,把不少“烟火气”店铺挡在门外。
新吴区长江路边某小区周围500米范围内聚集了4家生鲜超市,还有美容美发、房屋中介、艺术培训、宠物寄养等店铺,但想找家电维修、裁缝店却“踏破铁鞋无觅处”。“一些新建小区周边业态‘底商过剩’,同质化严重,影响居民便捷生活体验。”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商业盈利布局侵占了居民的实际需求。
如何精准匹配“圈子需求”?“从设施供给到服务运营,生活圈建设亟需精准对接片区居民需求,在商业开发和配套管理间找到平衡。”同济大学城市更新中心专家建议,建立社区服务动态评估机制,通过“城市体检”及时捕捉需求变化。
如何延伸“幸福圈”半径?
今年初,8.5公里环城古运河全线贯通,沿线居民迎来一座休闲大公园。“过马路走几步就能到古运河畔,以前环境不好不愿去,如今,没事就乐意去转转。”唐巷小区居民李国双兴奋地说。这几日,河畔业态再升级,水上餐厅、荧光夜跑等相继亮相,附近居民的幸福感原地升级。
从环境更新到服务提升,市民期盼“更懂我”的生活圈。“社区能否引进一些知名品牌商户,比如山姆会员店社区分店。”“希望增加自习室,适当收费也能接受。”“小区公共室内空间能否在工作日向自由职业者开放,推出‘错时共享工位’?”“共享厨房、共享撸猫园,考虑一下。”记者走访我市多个住宅小区,“95后”甚至“00后”年轻居民提出不少前瞻性需求,老新村居民则期待在普惠养老、照料陪伴、看病就医等方面增加社区下沉服务。
这几年,我市加力打造“全龄友好”社区和“完整社区”,居民的“幸福半径”不断延伸,但不同年龄层次对“生活圈”的体验需求也在变化。专家认为,社区可根据“城市体检”结果,针对性鼓励品牌商户进驻,差异化经营,比如,对首店给予租金补贴,增加闲置用房供给等。此外,老新村改造和新建小区规划需强化“一盘棋”“一张蓝图”,将硬件改造、业态布局和便民服务整体考虑,听居民想要什么,问市场需要什么,因地制宜引入更多刚需柔性服务。
“不妨探索引入‘社区服务合伙人’,合力营造‘生活圈+’。”在业内人士看来,以闲置低效空间换资源、换服务、换收益,既能实现自我造血,又能满足居民多元需求,尝试让第三方机构参与运营社区空间,或将带来更广阔的城市更新思路和更幸福的宜居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