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热闻

“依老养残”家庭:我老了,孩子怎么办?

“双养”服务缓解后顾之忧

  本报讯 “小丹,今天我们就住新家了,开不开心?”24日一早,49岁的残疾人小丹跟随79岁的母亲赵秀琴(化名),从胡埭镇富润社区搬到了不远处一个特殊而又温馨的“新家”——位于滨湖区社会福利中心内的光大金夕延年乐颐养老院。在这里,母女二人同住一间双人房,既能互相陪伴,享受家的温暖,又可接受专业的护理服务,生活质量迈上新台阶。

  赵阿姨和小丹是典型的“依老养残”家庭(父母已年迈,有养老需求,又需要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子女的困境家庭)。小丹因先天原因患有偏瘫、智力残疾,没有生活自理能力,30年来,喂饭、穿衣、洗澡等日常起居都是母亲一肩挑。如今,年近耄耋之年的赵阿姨腿脚也不好,近几年还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照顾女儿力不从心。“万一我走了,谁来照顾她?”说起自己的“心病”,赵阿姨眉头紧锁。

  针对“依老养残”家庭现实难题,滨湖区在全市率先打造“残疾子女+老年父母”同步入住养老机构的“老残双养”服务模式,并将光大金夕延年乐颐养老院作为首批试点单位,旨在探索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协同发展新路径。据介绍,该模式适用于滨湖区范围内残疾子女与父母共同生活且无法独立居住的家庭。其中,父母年满60周岁,需机构照护(如失能、半失能、患慢性病等情况)。残疾子女为年满18周岁的持证残疾人,以肢体、智力残疾为主(不包括精神残疾),需要长期生活照料或康复支持。

  中午时分,记者来到赵秀琴和小丹入住的房间,只见护理员正在给小丹喂饭,提前吃过午饭的赵阿姨躺在床上,接受专业的腰椎康复理疗。“总体来说,轻松了不少。”赵阿姨笑着说。房间面积约35平方米,装修风格十分温馨,适老化改造也更为精细,家具、墙角采用圆角设计,卫生间内无障碍扶手随处可见。养老院负责人乐珊珊介绍,院内7号楼、8号楼专门设置了“依老养残”照护专区,提供双人间、三人间等房型,满足多样化需求。养老院为老年父母与残疾子女制定“康复服务+慢病管理”联合照护计划,针对残疾子女的照护康复,由专业康复师制定每月3次专业康复课程,涵盖肢体功能锻炼、平衡训练等基础康复项目,同时还有面向老年父母的专项康复训练及中医理疗针灸等服务。房间内还配套了机器人、毫米波雷达等智能服务设施。

  滨湖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扩大“老残双养”模式覆盖面,利用区内资源,打造更多能为“依老养残”家庭提供专业照护的养老机构,让老年父母安心、放心带着残疾子女一起入住,进一步缓解“依老养残”家庭的后顾之忧。(徐啸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