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跃
在无锡的历史地名中,带有“坊”字的地名应当是一个颇具江南特色的文化符号了。在风景如画、游人如织的惠山寺左侧,有个闻名遐迩的“听松坊”;在学前路东河花园旁,有个可以追溯到明朝,因频出进士而命名的“进士坊”;在新生路妇幼保健院旁,有个清朝嘉庆年间为无锡人黄嵩来之妻所立的“百岁坊”。清朝光绪年间编撰的《无锡金匮县志》中,无锡市区带“坊”的街巷之名达90多个。地名中的“坊”字到底被赋予了什么含义?它和“作坊”又是什么关系?与现在所谓的“工作坊”有联系吗?
“坊”,释其为“邑里之名”,就是指向一定的区域,而移入城市地名使用则在唐朝,当时唐朝长安以坊命名的区域较多,如白居易《琵琶行》说的“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这个“教坊”就是指教授曲乐之人居住活动的区划,其本义实同当时的“里”。秦朝、汉朝以至隋朝的都市皆是以“市”和“里”区分界域,“市”是商业区,“里”为住宅区,按照李剑农先生的研究,“各市城皆有围墙绕之”。到北魏时民间已有呼“里”为“坊”的了,如《洛阳伽蓝记》中就说:“城南归正里,民间号为吴人坊,南来投化者多居其内。”“寿丘里,皇宗所居也,民间号为王子坊。”隋朝初始用“坊”命名,但隋炀帝时仍为“里”,至唐确定为“坊”。《旧唐书·食货志》:“诸户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以都会的“坊”与乡野的“村”相对,形象直观。据北宋的宋敏求考证,唐朝长安(今西安)南面的三十六坊,每坊各有东西二门;其余七十余坊,则有东西南北四门。唐朝都市的坊制是和隋朝的里制相同的,民间百姓的称呼仍然是“里”,唐朝诗人裴思谦写过一首《及第后宿平康里》,平康里就是地名。
“坊”的本义是住宅区域,那么“作坊”之名又从何而来呢?这是因为坊里居住着诸多人群,根据所从事的职业和身份不同加以分类区别,将坊命名为“铜坊”“染坊”“纸坊”“官锦坊”等,而“作坊”之义则是以手工业的区划加以冠名的,久而久之此“作坊”便成了手工业商铺之名。《太平广记》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武则天当政时的太常卿杨元英去世20多年后,他的儿子到冶成坊削家探访,发现父亲生前的佩剑,特别感兴趣,就问削师如何打造此剑。这个“冶成坊”就是锻造冶炼工业作坊聚集地。
“坊”因所操持的职业而得名,都市之内商人则依所出售商品货物的分类演变出“行”,“行”又成为工商业中各个种类的称谓,同业者被称为“同行”。居住在同一坊市里但不从事工作的,被称为“闲行”,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闲杂人员”。《唐会要》中写道:“两坊市闲行不事家业,黥刺身上,屠宰猪狗,酗酒斗打。”而各行为了维护同行利益,同时方便管理,又形成了同行业的组织,推举“行首”“行头”,专司这个行业的自我约束与管理。
回到本文开头,无锡老地名中的“坊”所含之义不言自明,有因具体自然地理实体指向准确位置而得名,有因崇尚诗书传家得名而确定区划,有因褒奖赡养老人得名而表彰一方,而这些老地名中蕴含的大义,则尽显江南文化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