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歌
步入无锡惠山寄畅园,第一造大厅有匾额豁然:凤谷行窝。有些游人把凤谷行窝当作寄畅园这个大厅的名称,亦有人认为是寄畅园的园名。确切的解释,凤谷行窝应该是寄畅园最初的园名。
寄畅园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深得清代乾隆皇帝喜爱,他不仅为寄畅园题了园名,还诏令工部依此园形制仿建于京都,如今北京颐和园内谐趣园即是。
寄畅园初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当时的部级高官秦金买下惠山寺的一片僧房,辟建园林,为自己弄了个别墅山庄,取名“凤谷行窝”。秦金过世之后,园子并未能在嫡系子孙中传承,而是传到其族侄秦瀚及侄孙江西布政使秦梁手中,经过一番扩大改建,被更名为“凤谷山庄”。再以后,园子传入秦梁之侄秦燿手中。秦燿扩池堆山,植树养花,寄情山水园林,又将园名改为“寄畅园”。“寄畅”一词取自王羲之的诗句“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
从秦金的“凤谷行窝”到秦梁的“凤谷山庄”,再到秦燿的“寄畅园”,是惠山之麓这座私家园林在岁月流逝中的历史文化印记,园名的变化不仅记录了其形制的渐次丰满成熟,还镌刻了不同时期园子主人的文化心态轨迹。
与官场失意而归的秦燿不同,秦金沉浮官场30多年,基本顺风顺水,时人称其“两京五部尚书,九转三朝太保”,69岁致仕回到无锡,住在西水关附近的“尚书第”。为官期间只有几年时间辞官休假隐居家乡。
嘉靖六年(1527年)春天,秦金与当朝有隙,申请休假,回到家乡无锡。因为不知这次蛰伏时间会有多长,他便在惠山置地建造了一座别墅山庄。有资料说凤谷行窝建造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此时秦金53岁,在京城户部做得热火朝天,未曾有过回锡休假的记录,且正是上升势头,既不会有时间,也不会有念头在家乡建个别墅隐居养老。秦金的官场生涯中,唯有嘉靖六年春起,回锡休假将近5年,联系到他的《筑凤谷行窝成》一诗,别墅应该建成于这个时期。秦金把这座别墅取名为“凤谷行窝”,正是其官场请假、隐居养老的心态标识。
秦金,字国声,自号凤山,并撰有《凤山诗集》。他所建的这座别墅位于惠山之麓的山谷泉涌之处,取自己号中的“凤”字,再取惠泉山谷的“谷”字,合成“凤谷”一词,即谓凤栖山谷之意。“行窝”一词则来自一个与北宋大儒有关的典故。秦金饱读诗书,深谙历史典故。
北宋大儒邵雍游学天下,定居洛阳,因贫困而住在茅屋陋舍之中,朝廷高官王拱辰、富弼、司马光等敬其学识人品,在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置办了园宅,供邵雍居住。邵雍入住后为园宅起名为“安乐窝”。窝,这个字在南北方言中都有“家”的意思,比如丈夫称妻子为“窝里人”,家里有矛盾叫“窝里斗”,俗语称“金窝银窝不及自家狗窝”。邵雍经常出门游历、讲学、谈文论道,深受人们敬重,也经常被粉丝拉住留宿,有人甚至仿照邵雍的园宅样式建造别院,等候他大驾光临。这样的别院当时被称为“行窝”,其实就是临时居住的“家”,即别墅。
秦金是一位颇有文人气质的官员。他引用北宋“行窝”这一典故,与“凤谷”组合命名自家别墅,意思为“凤栖之谷的临时安乐窝”,显然这是一种文人情怀,表达了自得其乐的美好心态,也不乏对古代贤者学人的仰慕之情。
别墅建成后,秦金写下《筑凤谷行窝成》一诗,记录当时的心境:“名山投老住,卜筑有行窝。曲涧盘幽石,长松罥碧萝。峰高看鸟度,径僻少人过。清梦泉声里,何缘听玉珂。”
诗中的名山自然是指惠山。惠山自南朝以来,有名人筑舍隐居、名僧坐禅传经,早已大名鼎鼎。开头两句大约是说:我老人家在此名山隐居,筑成了一个临时安乐窝,当然开心不已啦。接下来四句写凤谷行窝别墅的地形环境,用曲涧、幽石、长松、碧萝、高峰、飞鸟、僻径等意象表现此地的山清水秀、草木丰茂和幽静人稀,这无疑犹如人间桃源。而人间桃源正是由中国隐士之大者陶渊明孜孜以求,并以《桃花源记》流传,继而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官场之外的生活美学理想。秦金以诗记录了自己建造隐居别墅一事,并表现出自己脱离官场羁绊、隐居名山园林的轻松和惬意。
诗中所言玉珂,本义是古代马络头上的装饰,多为玉制品,非常精美,因为骑马并用精美玉饰品的大多是高官显贵,后来常在诗文中被用作指代官场显贵。秦金以玉珂暗喻那位与自己政见有隙的高官大人:老秦我就在这名山林泉之间的安乐窝里暂时隐居了,泉水叮咚,清梦正好,哪有什么闲工夫去听你的指手画脚。
在野的近5年时间,秦金是否都住在凤谷行窝?不甚清楚。嘉靖十年,秦金被朝廷再次起用,职务为南京户部尚书。稍后,调任北京工部尚书,又获太子太保官衔,从一品,这就是副国级了。而秦金也日渐接近致仕回归林泉的年纪,空闲或繁忙时,他都会常常想起惠山之麓幽静的凤谷行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