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探索

对标沪深杭,加快培育无锡未来产业

  □陈景芹、倪自宏、殷冬、周品、胡雪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面向未来产业,无锡积极布局、蓄势发力,完善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拓展应用场景,提升技术水平,不断加强载体建设,促进资源集聚,抢跑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但对标沪深杭,无锡还存在着研发投入偏低、关键技术较少、主体实力较弱、高层次人才相对短缺等问题。据《2024中国未来产业之城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无锡与深圳、上海、杭州在未来产业城市政策、人才引进、产业聚集协同发展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未来产业市场空间巨大、争夺激烈,结合科技与产业基础,无锡发展未来产业仍“有基可抓”“有机可乘”,要通过集聚创新资源、厚植产业生态、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区域合作,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

  集聚创新资源,加快产业化发展

  加大科技创新研发投入。政府要加大科技创新财政投入,建立稳定经费支持与竞争性经费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导向作用,带动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科技投入。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研发导向激励机制,建立包含科创基金、科技贷款、科技保险等在内的科创金融体系。

  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迈向“应用场”。盘活存量、补齐缺项,围绕重点产业加快建设中试平台,满足企业的多样化需求。构建中试平台联盟,分类成立行业性中试产业生态联盟。搭建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成果供需模块、用户中心模块为成果供给方和需求方提供线上对接渠道,实现供需匹配。打造技术转化专业队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政策法规运用、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评价等全面和完善的服务。

  加速人才资源集聚。根据未来产业研发、生产、应用等各个环节的需求,精准引才。以产业需求牵引产教融合,为技术产品化、产业化储备工程师力量。进一步发挥“太湖人才计划”招才引智的作用,加强与国际先进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吸引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暖心留人,共筑家园。构建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鼓励企业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与畅通的职业晋升通道,开展优秀人才评选活动,采用绩效奖励、股权激励等多元化激励方式。提高人才生活品质,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量才录用,人尽其才。搭建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建设高水平科研机构、创新实验室,为人才提供一流的科研条件。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注重能力和实绩。

  厚植产业生态,推动高质量发展

  引培市场主体。加大未来产业项目招引力度,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吸引力的招商政策,创新招商方式,举办高规格的未来产业论坛和博览会,提升产业知名度和吸引力。注重发挥产业链招商的集聚效应,围绕龙头企业,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生态体系;加强本地企业培育,搭建适合未来产业发展的创业孵化平台,建立健全企业服务体系,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支持、成果转化等全方位服务;设立企业培育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市场开拓等关键环节。

  拓展应用场景。发挥政府引导示范作用,以智慧城市建设为牵引,不断优化场景供给和机会清单发布机制,通过场景开放、资本招商等方式,带动技术和产业迭代发展。完善市、区两级“揭榜挂帅”机制,通过联合创新、优秀场景推介等方式,面向全球征集智能应用场景解决方案,推动具有首创性、示范性的标杆场景落地。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探索市场化场景运营合作机制,举办应用场景对接会、应用场景创新大赛,在项目采购、商业模式等方面形成符合场景特征的新制度,打造“全域场景应用创新之城”。

  提升载体能级。提升园区集聚度。注重主导产业集聚与产业链延伸,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动各类未来产业园区发展。完善园区公共服务。不仅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更要注重软实力的提升。要整合政务服务资源,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完善园区内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公共服务的智能化、精准化供给,提升园区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完善政策体系,增强培育支撑力

  完善政策保障体系。要根据无锡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明确未来产业的发展定位和方向,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产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包括研发投入、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等,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强政策协调和衔接,确保各项政策能够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强化法治建设,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为市场主体提供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完善投融资支持体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引导其对接与之适配的风险投资项目。如引导天使投资与种子期或初创期的企业进行对接,引导风险投资基金与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进行对接,以实现双方的共赢发展。通过提供财政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加大对未来产业债务融资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多种方式获取债务融资。建立健全投融资法律法规,保护投资者权益,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降低投资风险,加强对未来产业投融资市场的监管力度,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强化区域合作,推动产业互补共赢

  加强与上海的对接合作。无锡布局的未来产业中,人工智能产业是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量子科技、深海装备、氢能和储能在上海的未来产业赛道中均有所呈现。无锡应对标对接张江未来产业先导区、临港新片区未来产业先导区等,通过“科创飞地”“无中生有”等模式提前介入,抢占长三角区域协同攻关、布局前沿和应用示范的制高点。无锡可以以物联网、智能制造、超算等长板资源,对接上海期智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大院大所,积极融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计算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等建设。

  加强与深圳的对接合作。聚焦人工智能、合成生物、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与深圳进行对标对接、深度合作。如在低空经济领域,无锡经开区智能制造产业园、梁溪科技城等可以对接深圳的南山区、宝安区、福田区的重点项目或园区,力争构建无锡涉及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综合服务等领域的全产业链。

  加强与杭州的对接合作。梳理两市的发展方向,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商用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等产业领域合作空间较大。如在人工智能领域,推动黄金湾科技园、无锡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基地等加强与杭州“一轴一带”(“一轴”是指以余杭区为中心的城西人工智能产业轴,“一带”是指以萧山区和滨江区为核心的拥江人工智能产业带)对接,加强产业、项目交流与合作,打造人工智能技术及业务应用的策源地、孵化地和集聚地。

  (作者单位:无锡市发展改革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