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村集体是“桥头堡”。近日,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制定方案,推动更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新视角、新思维积极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促乡村加快“焕新”。记者赴部分乡村采访发现,通过盘活闲置土地,或引入市场机制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乡村产业生产效能有力提升、生态环境面貌明显转变。
整村合力提能增产,
种“田”也能致富
走进宜兴芳桥街道金兰村,千亩粮田集中连片、平整壮观,其间道路相连、水渠相通,宽敞的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内耕地机、收割机等各类农机整齐摆放。“2012年我们将400余农户的2800余亩土地统一流转,由村集体成立村办合作农场统一开展育秧种植、田间管理、收割加工和包装销售,环境面貌和生产能力大变样。”村书记蒋仲良介绍。
和一般大户粗放的种田方式不同,这里由村干部分片包管,对粮食耕种管收销每个环节都有细化要求。“农户种田会因田间查看不及时、防虫等措施没跟上而导致粮食生产管理质量不高,我们每块田定人、定点按要求规范操作,真正实现粮食生产规模化、标准化。”蒋仲良说。村集体主导,这就加快理顺了农田人、地、权关系并全面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从而更有利于机械化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能。
引入无人插秧机、无人收割机等先进农机,增添智能化育秧中心和谷物烘干房——这几年,村办合作农场农业装备不断增强。“坚持‘以工哺农’,再加上向上争取项目扶持,这几年农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投入已达2000多万元。”蒋仲良说。
如今,这里已成为宜兴高标准农田样板,产生经济、生态多重效应。农场管护到位,每亩粮田产量比附近普通农田多了30多斤,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农场每年向附近3700多亩农田提供育秧服务、约7000亩粮田提供烘干服务,延伸服务链,提升了价值链。这几年,农场年营收达100万元以上,每年给农户每亩租金加分红近千元,比周边村高50%,种“田”致富成为现实。
围绕一二三产融合做“加法”,
打开产业新空间
在宜兴徐舍镇美栖村千余亩玫瑰花田看到,成片玫瑰沿着田垄铺展,微风拂过,花香沁人心脾。“发展现代农业,并不一定要依靠原有产业基底,关键要找准方向。”村书记宗华东说。这片玫瑰花田,就是他和村干部“无中生有”建出来的。
村集体2016年利用150亩闲置土地种植的花卉办了花田灯海艺术节,一个月迎来游客10多万人次,积累了名气。但种花卖花,偏远乡村优势不大,而单搞花事旅游难以年年吸引人气的现实,让大家一度迷茫。后来,宗华东了解到云南有一种食用玫瑰可生产120多种衍生产品,并三赴云南请来技术专家试点种植后,大家决定集中精力发展玫瑰产业。
如今的玫瑰花田和加工厂科技感满满。美栖村按照现代化农业标准,建立了物联网管控系统。花田土壤中埋有174个传感器、77个控制器,并在重要节点安装了多个高清摄像头,使滴灌、自助投料系统可查可控,生产可溯源。在附近约1万平方米的GMP标准现代化食用玫瑰深加工厂房内,无菌车间的自动化生产线对刚采摘的玫瑰进行清洗和激光筛选,再通过先进的低温冷凝提取技术,制成玫瑰花苞水、玫瑰超微粉等产品。近年来,他们还和江南大学、扬州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生产和研发食用玫瑰花美妆系列、芳香系列、饮品系列、烘焙系列等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在20多平方米的产品展示室看到,玫瑰八宝茶、玫瑰黄酒等数十种产品满满当当,不时有游客前来购买。
新建的美栖花田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满载乘客的游览车来来往往,前往农业产业园研学的学生、家长和老师络绎不绝。另一边的数字乡村主播孵化基地内,3名新引进的网络人才以及10多台电脑中的AI数字人在多个平台24小时直播,网络销售火热。去年,美栖村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从美丽风景走向更宽广的美丽经济。
“围绕做优一产、做深二产、做活三产,要持续做‘加法’。”宗华东说。他们已在筹划建设旅游工厂、玫瑰博览园,不断打开产业新空间。
多元发力优化整合资源,
乡村产业再升级
“乡村建设并非越多越好,乡村面貌、设施要按游客需求‘跟上趟’,通过‘还绿’‘增韵’,推动农文旅业态提档升级,持续引流。”锡山区东港镇山联村书记谢晓明说。
这个有5000余亩耕地和1000余亩水面的乡村,多年来集中规划、统一经营,因地制宜发展菊花、黄鳝和灵芝孢子粉等特色农业,采摘、民宿等休闲旅游业也有声有色,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790万元。这两年,针对周边休闲农庄、采摘园等业态增多,同质化竞争加剧的情况,山联村向外“借智”,携手有丰富城市更新经验的蓝园集团对乡村进行艺术化改造,蓄力再发展。
步入山联村顾山山脚,蓝园山联·境的标牌后,原先一批小而杂的早面店、占道经营的摊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绿荫大道、碧绿的草坪、整齐的停车位,和4家店面清新优雅的茶餐厅、面馆。每天前往“煮茶听风”的游客一批接一批。水云居旁一处废弃数十年的猪舍正在进行亲子游、网红打卡茶餐厅改造。一间间由红砖砌成的房子里,一边正在进行餐饮、厨房后期改造,一边美术馆装修初步完成。红砖房对面,6列绿皮火车已通水通电,餐桌、沙发、床铺等设施一应俱全。
“我们还对一个废旧燃气换气站点进行亲子游休闲业态改造,届时,村里三处约12000平方米的老房将全面焕新,成为更契合游客休闲需求、精致多元的旅游目的地。”谢晓明说。村集体将由此增收200万元。乡村面貌焕新,也将进一步带动村里稻米、菊花等农产品销售,打响“金色山联”品牌,使富农产业更活、更优。
围绕助农、联农、优农,由村集体领衔的乡村振兴新旋律正在奏响。
(朱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