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上午,一堂以“宋画中的鸟类”为主题,融合了生物、美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跨学科课程,在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未来教室开讲,通过多学科协同教学,为学生开启一场别样的学习之旅。
■从“懂鸟”到“爱鸟护鸟”
课程以《写生珍禽图》《芙蓉锦鸡图》等宋代经典画作为教学载体,生物教师陈进在分析《芙蓉锦鸡图》时,系统讲授了锦鸡的物种分类、现存种群分布、画中植物的生态指示意义,他还特别针对画中出现的杂交锦鸡展开遗传学解析。现场,师生运用“懂鸟”智能识别系统对画作中的鸟类进行扫描验证,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随后,美术教师刘栋接过教学“接力棒”,带领学生们学习“格物致知”创作理念、“S型”构图法则以及“没骨法”与“双钩法”等。刘栋还将德育自然地融入美术教育中,他引导学生探讨画作背后的人文意蕴。“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宋代画家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审美趣味,这对学生们的审美和思想是一种很好的熏陶。”刘栋说。
“4月20日至4月26日是江苏省‘爱鸟周’,如果让大家为鸟类保护设计宣传海报,大家会不会呢?”在课程的“AI创想”环节,两位老师带领学生借助豆包AI平台,进行海报创作,并从生物和美术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关键词。
现场气氛热烈,学生们积极踊跃地输入各种关键词。有的学生选择了“爱鸟护鸟”这样直击主题的词,有的则融入了“宋代花鸟画”“自然”等词,试图将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理念相结合。随着关键词的输入,豆包AI平台迅速响应,一幅幅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生态保护海报出现在师生眼前。
■实现学科间的相互促进
课程结束后,无锡市陆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谢决明和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美术高级教师胡文伟对这堂课进行了点评。他们一致认为,美术与生物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美术与生物学科的融合,不仅创新了生物知识点的记忆方法,还提升了学生的美术素养,实现了学科间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学生也纷纷表示非常喜欢这样的融合课程。该校学生张恬雨表示:“这节课让我了解到宋画中的花鸟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珍贵的生态记录。就像课上《芙蓉锦鸡图》中所展现的罕见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的杂交个体,也为现代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历史证据。”另一位学生戈翊文说:“我们发现,许多如今濒危的鸟类在宋代曾广泛存在,这让我深刻感受到自然环境的严峻现状,许多鸟类的生存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去保护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比如使用‘懂鸟’小程序等工具,主动去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栖息环境等知识,这样能更加科学地参与到鸟类保护的行动中。”
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科创中心主任王荐介绍,作为江苏省首批高品质特色(科技)高中建设立项学校,一女中积极推进跨学科融合课,将科技元素渗透到不同学科。此次“宋画中的鸟类”融合课堂是学校跨学科教学的又一创新实践。王荐说:“通过这堂课,我们希望学生能够从多学科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打下基础。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开设更多相关公开课与示范课,进一步提升教师设计实施融合课的水平,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谭艺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