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房产周刊

从“边角料”到活力磁场

宪园道街角公园“折叠焕新”入选省级典范

  “现在站在折叠展廊往外看,花溪的绿植、乐场的童趣、剧场的灯火全‘叠’在一起,就像把整个社区的日子都揉进了这方小天地。”5月9日傍晚,家住无锡经开区周新苑的居民陈女士指着宪园道街角公园的立体景观,眼中满是赞叹。这个约3700平方米曾被闲置的停车场,经“折叠与叠加”设计理念重塑,近日还入选了江苏省“乐享园林”活力空间建设典型案例(第一批),成为无锡“微更新”实践中“小空间大幸福”的生动注脚。

  折叠的空间:在“螺蛳壳”里做足文章

  沿着大通路与宪园道交叉口的长廊走进公园,附近居民立即被眼前层次分明的立体空间所吸引。“这里以前是停车场,场地狭长且不规则,就像一块‘边角料’,给设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无锡经开区建设局工程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最大化利用空间,项目团队引入“折叠与叠加”概念,针对场地提出“社区新场·折叠生活”的定位,旨在打造能够吸引居民聚集的社区新核心和激发活力的社区能量场,重构多元、紧密、和谐的社区新关系,让居民在转角时刻,遇见口袋空间的惊喜。

  记者在现场看到,公园通过精心布局大致可分为四大区域:折叠乐场利用地形高差打造滑梯、攀爬网等立体游乐设施,融入星球元素设计,成为孩子们探索宇宙的童趣天地;花溪趣场以自然下凹绿地构建通透私密的休憩区域,供居民静享绿意与独处时光;叠变剧场作为弹性活动空间,可承载集市、演出等多元社区活动,成为邻里互动的文化舞台;环形的折叠展廊如纽带般串联起乐场、花溪、剧场等功能区,让居民在行走间感受不同场景的有机衔接。

  太湖新城建工集团项目负责人陈新博表示,“我们针对城市中碎片化的闲置空间,在狭长地形中突破空间局限,同步兼顾全龄段居民的使用需求。通过‘折叠’地形高差形成立体游线,‘叠加’游乐休憩社交等多元功能,让这片曾经的闲置场地真正活了起来。”数据显示,焕新后公园日均人流量提升超60%,带动沿街商铺客流增长近10%。

  叠加的生活:全龄段的“城市客厅”

  暮色中,折叠乐场的立体设施在暖光里勾勒出活泼轮廓,孩子们在攀爬网与滑梯间追逐;花溪趣场的下凹绿地旁,老人闲坐石凳,目光随宠物狗在缓坡步道上移动;叠变剧场的台阶化作观众席,民谣弹唱混着晚风在环形展廊流淌。

  “以前这里停满了车,现在早晚都有人来遛弯、锻炼,周末还有市集和手工课。”居民王先生推着婴儿车经过,目光掠过正在剧场布置摊位的社区志愿者,“你看那边,年轻人在展廊下用笔记本电脑办公,阿姨们在花溪边跳广场舞,连宠物狗都有了特别规划的缓坡步道——每个角落都没浪费,真成了大家的‘客厅’。”太湖街道立信社区治保主任王争毅也深有感触,“公园建成后,社区居民有了更多的交流空间,它就像个‘话匣子开关’,把大家平时不怎么说出口的邻里情都‘打开’了。”

  记者了解到,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日前公布的“乐享园林”活力空间建设典型案例(第一批)中,我市有6个项目入选。其中,无锡经开区宪园道街角口袋公园入选精心选址·链接生活项目焕活低效空间典型案例。作为无锡“微更新”实践的缩影,宪园道街角公园的蜕变不仅为居民编织出触手可及的幸福图景,更成为城市存量空间活化的“解题模板”。

  随着越来越多闲置地块通过创意设计实现功能与情感的双重叠加,锡城正以绣花功夫勾勒出“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转角遇美”的宜居画卷,让每一处微小空间都成为点亮市民生活的小确幸。(鲁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