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走向“塔尖”需要“出好戏”

——“振兴锡剧面面观”系列短评之四

  前不久,江苏省委宣传部发布2024年度江苏优秀文艺成果公示,无锡共有12项文艺成果入围,锡剧《太湖春早》位列其中。近年来,不少具有文化底蕴与当代理念的锡剧在各级艺术赛事和评奖中收获颇丰,比如小剧场锡剧《红豆》在2023年紫金文化艺术节斩获“最佳剧目奖”等五个大奖。历史上,锡剧也不乏经典名作,如《珍珠塔》《孟丽君》等。实践证明,传统戏曲持久生命力的延续,在于不断打造出留得住的时代精品。一部优秀的“爆款”剧目,不仅能成为人们接触、了解锡剧的窗口,甚至可以带动一个剧种的传承和发展。推动锡剧稳步走向“塔尖”,一个重要的支点,就是要不断提升作品的“含金量”,创造更多让人喜闻乐见的精品剧目。

  不论形式上如何创新,锡剧的内核仍扎根于深厚的传统底蕴。深挖传统精髓,可以打磨出世代流传的佳作。2023年3月,上海昆剧团与故宫博物院建立合作,对故宫珍藏文献进行梳理,推出《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整理、改编和创排了《江州送酒》《中秋奏凯》等精彩剧目。将目光投向戏曲之外的非遗传承,蜀锦织造、蓝印花布印染等都在融入时代的过程中坚守了自己的本色。抛开传统基因而空谈创新,非遗的传承就难以走得长远。锡剧本身家底厚实,历经百年传承至今,其间佳作频出。深挖历史中的锡剧内容,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可以通过老戏新编、新排等,达到传统戏曲、历史底蕴与当代审美之间的平衡。

  好剧目的诞生离不开融洽、开放的创作氛围。营造出好的社会环境,不仅需要从业者努力,也需要政府支持。近几年,无锡不断完善文艺精品创作体系,陆续出台《锡剧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专项规划。今年,我市还将《无锡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作为年度地方立法项目,为推动锡剧的保护传承注入法治力量。除了资金支持和立法保障,政府还应设置重要活动节点,提高全社会对锡剧保护传承的重视程度。1984年,江苏省首届锡剧节在锡举行。此后数年,江苏省锡剧节在无锡、常州、苏州等地轮流举办了七届,各地剧团在此集聚,为人才亮相、精品展演提供了交流平台。建议通过开展锡剧编剧大赛、设立“锡剧日”等,集聚各界优秀人才“出好戏”,让“太湖红梅”开得更盛。(周邾语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