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场大雨过后十几分钟,城市道路就干爽了;主干道两侧慢行步道、街边游园里的鹅卵石小道走路不湿鞋;高架桥下,以往阴暗潮湿的空间,如今变成干净清爽的“桥下海绵公园”……“海绵”让城市道路变得“会呼吸”、更有韧性。记者昨从市住建局获悉,我市海绵设施正向全市域新建、改扩建道路推广。截至目前,全市新建道路实现海绵设施全覆盖,海绵元素正成为缓解城市道路内涝、美化街区景观环境、涵蓄富余雨水资源的“必选项”和“加分项”。
27日下午一场暴雨后,在无锡经开区金融街上班的孙女士下班路上惊喜地发现,“车开出公司地库时刚刚雨停,十几分钟不到,清舒道上几乎完全干爽了,一路回家,感受到城市道路的超强‘吸收力’。”孙女士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无锡的海绵路,得到不少网友共鸣。跟孙女士有同感的是家住高浪路附近的李先生,“最喜欢大雨过后,沿着高浪路步道慢跑,雨后空气清新,高浪路沿线景色宜人,慢跑道不甩水,真是一种享受。”
细心的市民发现,这几年,我市新建和改造的市域道路、城市道路不仅路宽了、路况好了,颜值和功能也双双提升。340省道无锡段(西环线—常州交界段)改扩建工程作为省内首个海绵省道,实现了城镇段、公路段、郊野段功能多样性,不仅让道路雨季不涝、生态丰富,精心打造的口袋公园、郊野绿地,还扩容了市民“会心一笑”的海绵共享空间。
海绵设施与道路建设融合,形成内涝防治立体内核,让城市新建道路在经历大雨、汛期后安然无恙。近年来,我市新建道路中,如快速中环高浪路、锡澄一体化凤翔快速路北延、340省道无锡段(西环线—常州交界段)均运用海绵技术。从航拍画面可见,这些道路两侧、高架护栏上、桥下空间布局着成片的海绵设施,对道路排蓄起到关键作用。
“+海绵”对于不同道路,降低了内涝积水风险,实现生态排水,结合海绵改造,还改善了道路生态品质。市住建局城建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新建道路在全线海绵设施加持下,道路雨水排入雨水花园进行滞蓄和净化;隧道段将路面雨水经侧分带和人行道过水涵导流至路侧蓄排;高架段充分利用桥下有效空间,将高架路面雨水引入桥下海绵设施。
智慧海绵监测让内涝治理更精准。住建人士表示,下一步,还将在道路智慧海绵监测上发力,让海绵技术进一步服务市政管理,防治城市内涝,比如,依托雨水净化后排入管网流速的动态监测,实现对易积水路段的管控,借助数字化海绵技术实现道路雨水收集和智能灌溉等。(孙倩茹、见习记者 杨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