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她把江南“绣”出圈

  “赵红育:刺绣艺术家,50年传承‘锡绣’技艺,春晚亮相惊艳全国。”6月24日,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发布,无锡市赵红育刺绣艺术馆馆长赵红育获评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她的事迹被高度概括为20多个字,字字蕴含着她为锡绣技艺执着奋斗的一生,亦记录下她把江南“绣”上更大舞台的高光时刻。“入选‘中国好人榜’是给我的一份荣誉,更是鼓励,我将不辱使命,继续努力。”67岁的赵红育在朋友圈写下了这句话。

  就在赵红育被公布为“中国好人”的当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新闻》栏目推出了《江苏无锡精微绣:方寸之间绣乾坤 丝缕之上承千年》专题报道,讲述赵红育传承非遗的故事。赵红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刺绣艺术大师。1973年,年仅15岁的赵红育踏入刺绣艺术之门,师从名匠华慧贞。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为人生信条,赵红育白天扎根岗位钻研刺绣技艺,夜晚挑灯苦读绘画史与艺术史。她克服重重困难,三次进修学习,最终考取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为其艺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艺术探索之路充满艰辛。赵红育一边坚持锤炼技艺,一边刻苦钻研理论。面对民间工艺实用功能减退的困境,她大胆突破传统,不断精进技艺,创新出“马鬃绣”“双面精微绣”“异色异图声光精微绣”等工艺和品种,研究出“戳纱绣针法样本”87种。她首创的“双面精微绣”更是以“细若蝇毫的文字、寸马豆人的画面”而闻名。她的《百寿图》《饮中八仙》《无锡古运河》等代表作,斩获了国内外大奖,锡绣技艺也被誉为“指尖上的芭蕾”。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手工行业遭受冲击,许多同行因现实压力纷纷转行。带着“绝不能让锡绣艺术在自己手中失传”的强烈使命感,赵红育毅然选择坚守初心,守护锡绣。她不遗余力带徒传艺,悉心培养绣娘,推动非遗进校园,带领工作室团队不断研发文创产品,与知名品牌跨界合作,努力拓展新的市场。“非遗要与时俱进,积极尝试新的传播、推广方式,无锡精微绣一切皆有可能,我们需要不停地吸收新东西。”自从开通了抖音、视频号、小红书、微博等个人账号后,赵红育便成为刺绣爱好者们追捧的网红。

  江南是赵红育的精神原乡,也是她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表现主题。《翠嶂千峰胜景图》《寄畅园》《古运河梁溪风情图卷》……赵红育用针绣出了江南之美,也绣出了无锡非遗走向世界的通途。她的江南主题作品,像一股温柔的春风,吹拂着海内外华人的心田,唤起了他们对江南的无限思念。一名美国华裔青年在视频号上看到了赵红育的江南水乡系列作品,被深深吸引,专程回无锡拜访赵红育。他告诉赵红育,母亲从小就告诉他自己的家乡在江南,虽然他在国外长大,但看到这些作品,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根在中国。

  2025年总台春晚无锡分会场,江南水乡的旖旎令世界惊艳,赵红育用她的作品让无锡精微绣大放异彩。当接到春晚节目组的邀请时,赵红育既兴奋又紧张。她与团队精心筹备,从选题设计到针法运用,每个环节都反复打磨。最终,吴冠中的油画《怀乡》以刺绣形式在团扇上呈现,凝聚着无锡水乡风情与精湛锡绣技艺的绣品征服了全球观众和广大网友。《怀乡》寄托着吴冠中对家乡的眷恋,这把团扇也承载着赵红育对江南的深情。“要让世界看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看到中国非遗、江南刺绣传承有序,后继有人。”赵红育说。(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