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我七位无锡国专毕业的老师

  □魏嘉瓒

  CCTV-9纪录频道去年底播映了六集纪录片《风雨国学魂——寻找无锡国专》,看后大为感动。在求学历程中,我有七位老师是无锡国专的毕业生。可以说,我的国学基础基本上是他们教诲的结果。如今我在全国传承的“唐调(无锡国专校长唐文治读书调)”吟诵,更是直接从国专毕业生蒋庭曜老师那里学来的。师恩难忘,我时常会怀念这些老师,对老师读书的地方也怀有由衷的向往。《风雨国学魂》的播映,又一次勾起了我对老师们的思念。

  我1941年出生,读过两个算不上规范的私塾,其一是5周岁时跟大表兄黄元亨(堂房姑妈的儿子)读了大约半年的《上论》(《论语》前十篇)。黄元亨(1905—1968),1927年至1930年就读于无锡国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由他的无锡国专同学、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吴天石介绍去南京大学做教授。1946年,他召集我们魏家的孩子跟他读书。年龄大一些的读《孟子》《庄子》;我和两三个年幼的跟他读《论语》,用的是济南7岁神童江希张注释的《四书白话解说》。教我们几个小孩时,大表兄一边领着念“子曰学而时习之……”一边说说讲讲,每天还必定教写几个字。他领读时上腔上调,我们也跟着拉长腔地哼唱。他的读书腔调,我一点没学会,但那个声调韵律以及他闭目摇头的神态我还有印象。后来我才知道,他的读书调就是“唐调”。

  1959年至1963年,我在徐州师范学院(现江苏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教我古代作品选读的蒋庭曜教授和教古代文学史的严济宽教授是无锡国专第一届28位毕业生中的两位。我一直为此感到荣幸。

  蒋庭曜,字石渠,常州人。他本来在上海交大做教授,1938年无锡国专迁往桂林,他应老师唐文治之招,回到母校,与冯振教授一起担起了无锡国专(桂校)办学任务。桂林八年,蒋庭曜功劳卓著。他写于桂林的《劫中草》与冯振教授的《自然室诗稿》、饶宗颐教授的《瑶山诗草》被誉为无锡国专(桂校)的史诗。蒋老师是1956年随江苏师专到徐州的,教我们课时,常用吟诵的方法读诗文。他上课时很少看讲义,就是站在讲台前唱一句讲一句,有时是读读讲讲,还会穿插一些人文掌故,很有趣。他吟诵诗文(学生都说成“唱”)的声音高亢又圆润,他有意追求韵律美,很好听。他讲解、吟诵最用情的是《长恨歌》,特别唱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两句,声音突然高出,又急转直下,拖得很长,眼睛闭着,头随着字词的节奏不停地晃动,最后声音再高上去,小分头重重地向上一扬一甩,结束。他自己淡然一笑,同学们也都跟着笑起来。我们的教室在二楼,上古文课就像音乐课一样,吟诵之声余音绕梁。我的“唐调”吟诵,就是那时在蒋老师课上听会的。

  严济宽老师是无锡人,无锡国专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7月,无锡国专改名为无锡中国文学院,唐文治任院长,王蘧常为副院长,严济宽为秘书长。严老师的诗词写得好,他除了教我们文学史课,还开过诗词、楹联写作专题课。记得当时我写了一首《咏曹植》:“凌云壮志擅奇才,屈指三曹合首推。八斗英华终不遇,一生漂泊究堪哀。千秋留得文章在,七步难回骨肉摧。骚客诗人休太息,何曾绣虎没蒿莱。”这最后一句是严老师改成的。他同时告诉我,颔联和颈联句式结构雷同,读来有点呆板,这对我启发很大。他身体不太好,学校专门为他定做了一把高大可转动的椅子,他坐着讲课,如需写黑板,转一下椅子即可。我大学的毕业论文《毛诗序作者辨》(“毛诗”即《诗经》)也是在严老师指导下完成的,他给我打了个满分。

  郑学弢老师是1937年无锡国专毕业生,嘉兴人,教我们现代文学史课,主讲鲁迅、郭沫若。实际上他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兼通,是研究《世说新语》的专家。郑老师儒雅、倜傥,修长八尺,相貌堂堂,讲课声音洪亮,有声有色。他喜欢演戏,1962年中文系学生排演郭沫若的《屈原》,邀他饰演后半部分的屈原,他朗诵剧中的“雷电颂”,激情满怀、声音激越,精彩至极,把屈原愤世嫉俗、怀才不遇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郑老师诗写得好,但不太公开。有一次,在熟人处看到他的一首古风诗,绝对的上流诗作,我想在我主编的《姑苏吟》诗刊上发表,他坚决不同意,最后经熟人说情、照顾我这个老学生的面子,才答应了下来。他去世后,留下一批诗稿,交给我的同班同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任南通师范学校校长的朱嘉耀保存。我想帮郑老师整理出版,但嘉耀说,郑老师生前有言,他的诗绝不出版面市,让其自然消失便好。看来,郑老师还真有些古代名士的遗风。

  李成溪老师,江苏靖江人,1943年毕业于无锡国专沪校。他教我们写作课,实际上他是训诂学专家,给我们开过训诂学讲座。2014年我路过徐州,去看望他,93岁的老人依然身体健朗,思路敏捷、口齿清晰、声音洪亮,只是依然用乡音讲话,比较难懂。当时,我为他吟诵了《关雎》《伐檀》《长恨歌》《岳阳楼记》,他听了很开心,也兴致勃勃地吟诵了《岳阳楼记》等,并且仍然把我当作当年的学生一样,很亲切地告诉我要怎样吟。不久,我就介绍中华吟诵学会的朱立侠博士去采录了他。录像录音收在《中华吟诵田野调查研究》第12卷里。

  李颖生老师,太仓人,1949年毕业于无锡国专。他和冯其庸是同班同学,给我们讲过中国文学批评史课。1962年,冯其庸给我们开《红楼梦》讲座,就是李颖生老师从北京把他请来的。这里还有段掌故:冯其庸在大礼堂里开讲前,发现老师蒋庭曜也坐在下面,立马下台请蒋老师台上坐,蒋老师坚辞不肯。推辞了一阵子,还是主持讲座的中文系主任、语言学家廖序东教授下来请蒋老师上了台,讲座才正式开始。冯其庸对老师的虔诚尊重,很令在场同学感动。

  郭广伟老师,徐州人,1948年入无锡国专读书。我读书时,他没教过我,我工作以后,我们才熟悉,但我对他一直执弟子礼。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江苏师大给学生开设吟诵课,这在全国也是比较早的。他吟诵的理论和实践都很丰富、扎实。2015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国文学吟诵读本》,这是一本很好的吟诵教材。

  现在,我的这些老师都已作古,但他们一代代的育人业绩,永垂不朽。无锡国专,也将永远垂誉青史。

  (作者为文化学者、唐调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