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寄畅园:一园藏古今,山水见精神

  在无锡惠山东麓,有一处园子,五百多年来静卧于山光水色之间。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园中古木参天,亭台影影绰绰,仿佛一幅未干的水墨画。这便是寄畅园——一座承载着秦氏家族兴衰荣辱的江南名园,一个凝聚着中国文人山水理想的绝妙范本,一个化私为公福泽天下的大众乐园。行走其间,触摸的不仅是斑驳的粉墙黛瓦,更是一个家族“以园言志,寄情山水”的情怀。

  ■ 筑园见心志

  明正德年间,秦观后裔秦金在惠山寺僧舍旧址上始建“凤谷行窝”。这位历经弘治、正德、嘉靖三朝的老臣,将毕生宦海浮沉的感悟,化作了最初的园林构想。万历年间,其后人秦燿罢官归里,将园子大加修葺,更名“寄畅园”,取意王羲之“寄畅山水阴”,自此奠定了园林基本格局。

  步入园门,迎面便是九狮台。太湖石垒砌的假山形如九狮蹲踞,兼具雄浑气势与精巧细节。石纹肌理间,镌刻着造园者“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匠心。沿石径西行,便能与堪称点睛之笔的八音涧相遇,黄石堆叠的峡谷间,二泉水跌宕流转,与嶙峋山石激荡出金石丝竹之声。游人指尖抚过涧边苍苔,仍能触到那位园主人将政治失意揉碎成山水清音的孤傲。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位于全园视觉中心的锦汇漪借一泓碧水,纳四方景致,“天光山色云影”共徘徊。临水的知鱼槛、涵碧亭、郁盘亭廊,皆成观景佳处。尤其知鱼槛突入池中,取《庄子·秋水》“鱼乐”典故,栏杆雕作美人靠,在此观鱼赏月最得闲趣。

  寄畅园的特别,更在于它“借景”惠山的绝妙手法。站在园西高处,但见锡山龙光塔影入园来,惠山九峰屏列其后。这种将园外山水“借”为园景的造园手法,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著名建筑学家童寯在《江南园林志》中将寄畅园借景锡山龙光塔列为典范,称其为“借景之佳例”。

  ■ 文脉永流传

  五百年来,寄畅园见证了无数历史瞬间。康熙二十三年,皇帝首次南巡至此,被园景所动,此后又七次到访,亲题“山色溪光”“松风水月”等匾额。乾隆更是题诗作画,并命宫廷画师将园内景色绘制成图带回京城,不惜耗费巨资在万寿山下仿建。咸丰年间寄畅园毁于战火,后由秦氏家族集资修复。1952年,秦氏后人将园林捐献给国家,这一文化瑰宝得以公诸同好。

  如今的寄畅园不仅是旅游胜地,更通过多样的艺术形式延续其文化生命:园林与戏曲跨界融合、声光电影赋能夜间风景、专家讲座带领游客走近造园艺术……2025年总台元宵晚会无锡分会场选址寄畅园,节目融合锡剧、民乐等无锡本土文化元素,进一步强化了寄畅园作为江南文化象征的地位,使园林从静态的历史遗存转变为可体验、可传播的文化符号。

  在无锡,寄畅园已经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晨练的老者在嘉树堂前打太极,写生的学生在凌虚阁中铺开画纸,研究古建的学者在郁盘亭廊下测量拱顶,更有新婚夫妇来此拍摄婚纱照,让古典园林见证现代爱情。

  暮色渐浓,游人散去,只剩下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和八音涧的潺潺水响。寄畅园就像一本打开的历史书,等待着每一个有心人来阅读它的前世今生。在这里,山水不仅是风景,更是一个家族、一座城市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中国人对理想生活的永恒想象。(黄梦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