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泥塑匠人作品里的“无锡景”

  走进位于梁溪区永丰路逸景园小区72号楼的王兆征泥塑作品工作室,形式多样、色彩丰富、栩栩如生的各类泥塑作品映入眼帘。为配合作品,主人还特意做了一些展柜和展陈设计,加上收藏的老物件,俨然一座“记忆里的无锡”系列展品博物馆。细读这些作品的文字介绍,感受每个泥塑人物神态和动作的细微差别,能发现一个个惊喜。王兆征说,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以非遗技艺讲述无锡故事。

  王兆征介绍,近年来,他从运河情韵(泰伯开伯渎、南下塘、清名桥等)、城门广场(南门望湖门、东门靖海门、北门控江门、西门试泉门等)、街坊市井(崇安寺“皇亭”、中山路等)、文教卫生(荣德生旧居、东林书院等)、名胜古迹(寄畅园、天下第二泉、鼋渚春涛等)、百年工商(茂新面粉厂、布码头、米市、钱市等)、风云人物(泰伯、顾恺之、薛福成、华彦钧等)、古韵风味(泥人大师高标、紫砂大师顾景舟、传统美食等)8个方面进行创作,把无锡城市的文明精粹呈现在当代人面前,群像人物自然生动,自然与人文场景兼具。

  关于为何会从事泥塑创作,王兆征告诉记者,退休之后,他能想到的唯一让自己觉得快乐和有价值的事情就是学习捏泥人。为此,他跟着泥人师傅学习了四五年。

  今年恰好是王兆征泥塑生涯的第十年。这十年间,他集中创作了两三百件大大小小的泥塑作品。于他而言,生活中的很多事都在激发他创作的欲望:一张旧时中山路的照片、一段过往的无锡记忆、某本书里的一句话……《旧时中山路》泥塑作品,从萌生灵感到进行创作,大概用了三年时间,他想要以泥塑的方式重现中山路旧时的景象。“一部分是记忆中的,比如我童年上下学的场景,包括沿途的老字号店铺、街景、行人等,但更多是现代的,我希望让我的作品去连接更多的人。”王兆征说,有一位交警朋友告诉他,《旧时中山路》唤起了其曾经在中山路工作的时光记忆,非常温暖。“无锡城的变迁是迅速的,作为亲历者,我想要以‘非遗’这种形式完成‘回溯’与‘怀旧’,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怀乡情绪,可以说是永恒的东西。个人的情感、家族的情感都是和城市空间连接在一起的。”王兆征动情地说。

  记者看到,工作室里陈列的泥塑作品多与无锡重要的地标相关。同时,多场景化的表现也成为这些主题系列作品的亮点所在。“无锡火车站、无锡东方红商场、无锡第一副食品商店的‘再现’,其背后都是有故事的,对我而言,旧时的无锡火车站就是承载家庭情感记忆的场域。”王兆征翻出自己的创作小记,其中写着母亲从无锡火车站乘坐十几个小时绿皮火车回宝鸡老家的往事,情感真挚动人,以小事反映时代变迁中人物的内心状态。

  王兆征指着墙上十几个无锡名人泥塑作品说,这些也是他花费心思的作品。“工商、文化、体育领域内的锡城名人身上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是丰厚的,我希望将这种力量传承下去。”他说。

  多年的泥塑生活,让王兆征得到了精神的滋养。谈及未来,他说会继续在泥塑领域内沉淀、创造,传统技艺需要当代化的表达,需要将艺术性与思想性结合。无锡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浓厚斑斓的传统文化,他想要以非遗泥塑的形式,将沉淀、堆积、遗存于心底的乡音再次呈现出来,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传统非遗技艺的创作队伍,立足传统技艺本身,面向当代,让民众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铸就人类精神原乡的浓厚魅力。(刘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