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健康周刊

数字导医解烦忧 手账琴声传暖意

这家医院让人文关怀浸润就医全程

  7月10日上午10点,55岁的徐阿姨站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大厅的智能屏前,轻声问道:“我头晕好几天了,该挂什么科?”屏幕上的数字导医“小江”立刻给出了清晰指引。这一幕,恰是无锡首个本土化AI数字导医正式上线后的鲜活场景,更生动映照出该院推进人文感知医院建设的扎实行动——将人文关怀深度融入市民就诊全流程。

  科技里的温度

  AI导诊破解“挂号难题”

  在徐阿姨之后,60岁的余先生也对着智能屏发问:“腋下有淤血的斑块应该挂什么科?”数字导医“小江”立刻回应:“建议挂血液科或血管外科,可同步预约专家号。”这个由医院与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无锡创新中心联合开发的AI导诊系统,正悄然改变中老年人的就医体验。“以前在手机上操作分不清科室,现在说话就行。”余先生看着屏幕上的专家信息感慨道。

  门诊部副主任吴丹岭演示着系统的贴心设计,点击“我说完了”即可完成语音识别。“医院从去年8月就开始在微信公众号提供预约导诊服务,如今新增数字人导诊后,患者在现场就能与人机对话,不仅更方便快捷,还能精准找到就诊科室,有效避免了重复挂号的麻烦。”

  在候诊区,另一种“智能”同样受欢迎。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胡蝶正协助患者完成医保结算,“有患者说,我的耐心比机器更让人安心。”医院团委副书记王缘介绍,全年日均6名志愿者在岗,寒暑假增至10人,“我们有‘派单’机制,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导医会安排志愿者全程陪同。”这些举措生动诠释了医院“为民服务可及”的文化理念。

  细节里的关怀

  全维度织就“温暖网络”

  在儿科病房,儿科副主任刘月影将一本彩色手账递给糖尿病患儿:“小朋友,你看封面上可爱的小家伙,是我们医院的江南医者IP形象‘鼋小江’和‘鼋小南’。你的血糖有点偏高,这本2.0版《儿童成长健康手账》里,关于肥胖症的章节特别适合你,可以跟着一起学健康知识。”

  手账封面上,身着白大褂的“鼋小江”正挂着听诊器,短发的“鼋小南”捧着药瓶,两个以“太湖神鼋”为灵感设计的卡通IP,用“江南绿”的柔和色调与灵动姿态,瞬间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这是医院联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黄秋儒教授团队的精心创作——不仅融入“和合奋进卓越共赢”的院训内涵,更让医护职业形象通过童趣化表达变得亲切可感。

  手账内页藏满巧思:过敏性鼻炎患儿专属的花粉预警表、肥胖症儿童的饮食打卡格。“社区义诊时,100本手账瞬间就发完了。这些卡通IP形象让严肃的医学知识变成了孩子们愿意亲近的‘成长伙伴’。”刘月影说。

  琴声里的疗愈

  门诊大厅的“音乐处方”

  “上周三弹了两小时,有位阿姨说听完头晕都减轻了。”大三学生小陈擦着琴键说。这个暑期,他已连续两周驻守,最长一次连弹两小时,“已经连续几年来医院当志愿者,因为我发现琴声能安抚病人的情绪。”

  自医院设置钢琴以来,每半月周三下午,会邀请专家、江南大学学生志愿者及钢琴爱好者与患者同台表演。“不设演奏门槛和曲目限制,古典乐、儿歌都行,患者也能即兴弹奏。”王缘介绍,医院希望通过温馨的互动表演,让患者与医务人员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医院有温度、有朝气的文化。

  最动人的场景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小陈弹奏《这世界那么多人》时,因肚子疼而哭闹的小汪突然安静下来,站在钢琴旁,脸上挂着泪水认真聆听。二年级学生小卜攥着妈妈的衣角:“大哥哥弹得真好听,我也想去试弹考级的曲子。”

  住院半个月的殷阿婆,听完一曲后去面包新语买面包:“住院伙食清淡,偶尔想吃点甜的。”医院里的罗森、星巴克等品牌店,让她觉得“不像住院像逛商场”。这些店铺设有“买二送一”“第二件半价”等患者专属优惠,而医院后续还将提升餐饮及生活服务品质,优化就医体验。

  医院的关怀渗透在每个角落:公共卫生间放置香薰、候诊区新增按摩椅、在各诊疗区域加快加装电视,从视觉、触觉、嗅觉多维度实现人文医学的可感可及。

  据了解,该院打造人文感知示范医院的目标,是实现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共鸣”的升华,让医疗空间充满“家”的温度。人文感知不是口号,而是让患者从踏入医院起,就能切实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关怀。医院将持续通过音乐、流媒体、艺术装置等全域布局深化艺术疗愈,在提升技术服务能力的同时,让医院文化实现亲民品牌可知、惠民温度可感、为民服务可及,为群众提供有温度的高质量服务。(杨洁丹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