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滨
唐文治先生于1907年执掌交通大学,当时的校名是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民国初年学校又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4年掌校期间,他把交通大学建成了当时的“三好”学校,即科学好、体育好、国文好。
尽管以工科立校,唐文治先生规定所有学生必修国文,甚至亲自讲授《孟子》“浩然之气”章,以儒学精神涵养工程师品格。
先生对学校的定位非常高,立志要把它办成第一等的大学。他认为,第一等的大学就要有第一等的学生。他曾经说,欲成学问,当为第一等学问;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为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当砥砺第一等品行。在他心目中,品行就跟屋基一样,必须牢而稳。第一等品行最主要的养成方式,就是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而传统文化的精粹就是国文。他坚信,国文兴则国民精神兴,国文敝则国民精神亡。
1908年学校在开设电机科的同时即创办了国文科,入学考试先考国文。入学后,国文课教学贯彻始终,课程也安排得比较多,尤其是大一、大二阶段。学校还成立了国文研究会,对国文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唐文治先生还有两个特别的“拿手好戏”:一是周末国文补习班。平时你就按课程表去上课,到了周末可以自由报名参加先生组织的国文诵读班。他会在学校大礼堂讲半天国文,包括古代散文、儒家思想等。讲的方式呢,就是诵读。所以每每周六,国文诵读的声音就会响彻校园。二是国文大会,也就是全校性的国文竞赛。先生当校长后的第二年开始,每年都会举办国文大会。竞赛分两组,一组是中小学组,一组是大学组,题目稍有不同。考试放在孔子诞生日的前一周,考半天,然后评分。在孔子诞生日那天,学校会举行一个隆重的颁奖仪式,向两组的前十名颁发奖状、奖品。唐文治先生离开学校后,这一传统依旧被保留。抗战期间,师生颠沛流离,国文大会也照样举行。
作为教育家,唐文治先生有两项重要成就,即接掌、创办了两所学校。一是交大,二是无锡国专。前者以工科见长,后者以传承国学为己任,但都是近现代教育史上人才辈出、地位突出的学校。先生在交大重视国文的具体做法,在无锡国专有很好的传承。一个就是国文会考,即国文大会,再一个就是诵读。
无论在交大也好,还是在无锡国专也好,先生的人格魅力及其对学校的影响,使他成为学校灵魂似的人物。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无不对他崇敬有加。
(根据欧七斤访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