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时评

透过“三大热词”看文体旅融合发展新趋势

  □ 向 北

  “三大热词”的共同点在于:不依赖顶层设计,非“标准化”复制,去“精英化”,低成本试错,以“轻量级商业模式”降低进入门槛,以“人人可参与、人人可消费”的模式,释放自发生长力,让个体或小团队能凭借自身能力、创意与热情切入市场,形成“自下而上”的生长势能,这为成功创造“IP”并保持其“长红”影响力提供借鉴,即要做到顺势而为、规则取胜和需求导向。

  这个夏天,有三个“热词”比气温上升得还快——“苏超”、泡泡玛特、外摆集市。这三个分属体育、潮玩、商业领域,看似不太相关,却似有着相同的底层逻辑——只要给予足够空间,“非精英化”“非专业化”的运动、娱乐以及商业项目就有可能从不同维度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

  “苏超”全称为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主打一个政府推动、城市联动、企业运作、社会赞助、各界参与,还原体育最纯粹的“热爱驱动”;泡泡玛特从一家小小的潮流杂货铺发展成为潮玩巨头,既有草根创业的艰辛,又有精准抓住市场机遇创造辉煌的奋斗故事;外摆集市凭借灵活性和低门槛,不仅丰富了城市的商业生态,还增添了城市的烟火气,让人们在忙碌中感受到生活的温度。

  这三个“热词”的共同点在于:不依赖顶层设计,非“标准化”复制,去“精英化”,低成本试错,以“轻量级商业模式”降低进入门槛,以“人人可参与、人人可消费”的模式,释放自发生长力,让个体或小团队能凭借自身能力、创意与热情切入市场,形成“自下而上”的生长势能,这为成功创造“IP”并保持其“长红”影响力提供了借鉴。

  顺势而为是首要。以“苏超”为例,江苏省在去年11月举办了一场江苏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对抗赛,旨在普及足球文化,反响良好,于是有了全省13个城市一起来打联赛的设想,并用半年时间实施推进到落地。其实,无锡从2022年就开始举办“无锡杯”足球联赛,至今年已连续举办4届,成为足球爱好者的竞技场。仅去年的“无锡杯”赛事累计直播观看人数就近130万人次,新媒体端累计阅读量超过1亿次,成为“人民足球”的成功范例。与此同时,无锡抓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良好发展机遇,借势加快推进文体旅融合和战略重组,市文旅集团已成为文化、体育、旅游、建设四大产业板块并驾齐驱的大型综合性文体旅融合的企业,相信其能够不断创造立足本市又具备较强辐射力的文体旅品牌。

  规则取胜是根本。规则是用来维持秩序和公正的,而不是用来阻碍发展和创新的。本次“苏超”在赛制上有所创新,比如对职业球员的定义、参赛人数的限定、球员“户籍”或“学籍”的认定等反复商讨征求意见,力求达到合理精准,并根据参与规模与传播反馈不断优化;外摆集市则从“占道摆摊”到“政府划定弹性经营区”,用“负面清单”替代“一刀切管理”,在规范与自由间寻找平衡,适应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需求。

  需求导向是关键。关注人的需求和“情感价值”,充分尊重与激活人们的潜在需要,灵活调整产品和运营模式,快速迭代,构建可持续的生态模式。泡泡玛特通过盲盒的“低门槛收藏”(单价百元内、随机性购买),让潮玩从小众艺术品变为大众消费品,人人都能通过拆盒获得情感满足;外摆摊主多为个体创业者、手作人,无须高额租金与复杂资质,凭借“小而美”的摊位切入城市商业,填补标准化商圈之外的“毛细血管”,创造了消费者或邻里之间的情感连接空间。

  “苏超”、泡泡玛特、外摆集市三个“热词”看似毫不相干又引人深思的地方在于,当城市的特色品牌或新“IP”不断涌现时,需要社会各界的悉心呵护,少些壁垒,多些包容,推动新“IP”实现持久发展;作为新型业态或品牌项目自身,要以“弹性生态”适应市场变化,保持动态进化能力,同时也需要反哺社会,避免商业化为“唯流量论”,或者“商业侵蚀生活”。

  (作者系机关退休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