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时评

暑期须留意孩子的“第二现场”

  □ 轶 夫

  暑期开启,少年们的欢声笑语与结伴的身影再次成为城市风景。当青少年出行聚会、探索世界时,一个潜藏危机却易被忽视的概念——“第二现场”,悄然浮出水面。所谓“第二现场”,与家长知情且许可的“第一现场”对立。在孩子报备去同学家温习功课(第一现场),中途却未经家长许可转赴水库游泳时,那碧波之下便是致命的“第二现场”;当计划中的商场购物突变为密室逃脱,那幽闭的空间有可能引发未知险境。家长所未知的临时场所,往往成为孩子安全链条上最脆弱的一环。研究显示,青少年溺水、意外伤害甚至恶性侵害等事故,在家长监管完全缺位的此类“盲区”中发生率陡增。

  “第二现场”危险倍增绝非偶然。孩子行程临时变更,常伴随仓促决定与准备不足——未带救生设备却下水、不熟悉环境而迷途、仓促间对同伴或场所安全评估缺失。更关键的是,家长此时面临“信息孤岛”,对孩子身处险境的情况浑然不知,无法及时预警或干预。暑期安全之重,非仅系于已知的起点与终点,更在于那些未经审视的路径转换。

  筑牢安全防线,必须斩断通向危险“第二现场”的任意门的路径。家长需与孩子确立“行程变更报告约定”——任何地点转换,无论看似多寻常,孩子必须及时与家长沟通并获明确许可。同时要善用科技之力,利用位置共享功能或许能在紧急时刻成为救命稻草。家长与孩子沟通时需超越简单禁止,耐心剖析“第二现场”的潜在风险,让孩子增强安全意识并学会辨别风险。

  “第二现场”的警示意义在于提醒我们安全之网的韧度——它既需孩子主动织入诚实的经纬,也需父母以智慧与警觉时时加固每个可能松脱的节点。当自由与监护在透明沟通中达成动态平衡,方能为孩子铺设安全无惧的探索未知之旅。(作者系中学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