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时评

开展系统性教育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钱”

  □ 吴仁山

  最近,一位在银行工作的友人称,自己与几名同事不久前赴锡城某小学开展金融知识讲座,绝大部分学生表示见过100元、50元的纸币,也能认出10元、20元的纸币,但全班约一半学生没见过1元、5元纸币,甚至不知道人民币中还有1角、5角之类的零钱面额。此事在网上“晒”出后,令不少网友惊愕,认为此事非同小可,很有必要在学校特别是小学中开展人民币知识的系统性教育,帮助孩子正确认识“钱”。

  众所周知,移动支付已成为当下的主流支付方式,不仅提高了社会资金的流通效率,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公众。央行去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达到86%。线上支付、手机转账、网络充值等方式应有尽有。

  然而,随着现金支付逐渐转为“线上”支付,许多人缺乏对“钱”的具体感知,也少了花钱的“痛感”。尤其是不少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已经没有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实践体验,所以也缺乏对“钱”的概念。有的孩子觉得“钱是从手机里来的”,花1元钱和花几百元钱没有什么区别,反正都是“刷手机”,以至于一些小学老师在讲授“认识人民币”这堂课时,很多孩子对“钱”的认识非常混乱,有些孩子认为:“钱就在手机里,只要刷一刷不就有了?”

  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孩子金钱观的教育。目前,虽然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有《认识人民币》的内容,但在现实中,教育方法显得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的金钱观教育课程。另外,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家长们普遍注重子女的学业表现及课外兴趣培养,忽视了对他们进行金钱观教育。部分家长甚至认为孩子年纪尚小,无须过早懂得“钱”的概念,待其成年后自会明白。正是这种疏忽,使孩子难以从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近年来,未成年人“打赏门”事件屡见不鲜,如一个12岁男孩刷光奶奶的10万元钱用于买游戏装备、打赏主播,另一个10岁男孩为打赏主播花掉14万元钱等。这些孩子不把花钱当回事,是因为对“钱”没有正确认知。而平时最为常见的,便是由于缺乏正确的金钱观,校园中一些孩子相互攀比,看谁的铅笔盒更高档,看谁的衣服是名牌,看谁花钱最大方……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必须注重从小抓起。这就需要银行、家庭、学校等多方配合,对孩子进行系统性的金钱观教育。目前,我市银行与教育部门共同制作的“无锡市小学生金融教育网络课程”,已在连元街小学、通德桥实验小学等多所小学进行试点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孩子正确认识“钱”。邮储银行无锡市分行与锡城多所中小学牵手合作,走进校园常态化开展“金融知识伴成长”系列教育活动,通过现场展示、互动提问等形式,教孩子如何认识人民币、了解人民币,及时纠正有些孩子错误的金钱观念。家长平时在用手机微信、支付宝“扫一扫”付款后,要让孩子明白金钱来之不易,懂得珍惜每一分钱。学校要不断拓宽孩子的金融视角,让他们更加了解家长赚钱的辛苦,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美德,并学会感恩、懂得回报,这些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均至关重要。

  (作者系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