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承续文脉,于无声处守文心

陈正宏忆先师、无锡国专毕业生蒋天枢

  师门学脉,如灯传光。有这么一位先生,用30多年的时间致力于国学研究,也因对一本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读物——《史记》的解读而被很多人所熟知,他在复旦大学开设的《史记》课远近闻名,他就是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陈正宏教授。他师从中国古代文学专家、无锡国专毕业生蒋天枢先生。对他而言,能够坚持多年用“最笨”“最苦”的方法治学,背后的驱动力,就是蒋天枢去世时留给他的一幅字:业精于勤荒于嬉。

  在他看来,蒋天枢毕生践行的“书卷气”与治学操守,正是无锡国专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跟着陈正宏教授的讲述,我们也有幸更近距离地接近中国古代文学专家蒋天枢。

  “蒋先生出身江苏丰县贫寒之家,在无锡国专读书,是他踏上守护文脉之路的起点。”陈正宏追溯恩师早年经历时,言语间充满敬意。在唐文治“读原典、重躬行”的办学理念下,国专学子需直面古籍原文,以吟诵与抄写锤炼根基。国专打下了文学的功底后,蒋天枢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陈寅恪、梁启超。“他从国专沃土汲取养分,又在清华熔铸现代考证方法。”陈正宏说,蒋天枢毕生深耕楚辞研究,其代表作《楚辞校释》以扎实的文献考据与史学视角,确立屈原及楚辞的文学与历史价值,彰显“实证守学”的学术精神。

  抗战烽烟中,蒋天枢携万卷书辗转入川,幼子殒于敌机轰炸之痛未折其志。晚年他心系文脉赓续,曾参与无锡国专校友复校呼吁运动。“老师留给我那幅字,就是希望我坚持整理古籍,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到古籍中文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字中蕴含的传统精神力量。”1988年6月9日,蒋天枢先生不幸病逝,终年86岁。陈正宏说,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老师依然致力于陈寅恪先生读书札记的整理工作,关心着陈寅恪先生逸诗的搜辑。

  “老师把最宝贵的十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陈寅恪先生遗著的整理工作,留给自己论著的整理修订时间则少之又少。”陈正宏回忆说,常常是陈先生文集的某一种著作整理暂告一段落,他才有时间校订整理一下自己的旧作;接下来又有陈先生遗著新的整理任务,他便立即放下自己的事,全神贯注地投身到《文集》的编校中去。人们常习惯于从“师生之谊”的角度,用“高风亮节”等道德评价用语去肯定蒋天枢先生为编校《陈寅恪文集》所作出的牺牲。但事实上蒋先生之所以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心甘情愿地为老师的著述费心费力,是怀有一种超越了师生之谊的远大胸襟的。

  1982年在接受《解放日报》记者查志华专访时,蒋先生就曾道出心迹:编辑出版陈先生的文集,不仅是从师生之谊、身后之托考虑的。老师的学术成就,是一等优秀的文化遗产,不能让其自生自灭。而《陈寅恪文集》出版以来所引起的学术界的热忱关注,以及它给予几代学人在研究课题与方法上的重要启迪,乃至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唤起全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等方面,都证明了蒋先生当年的选择及所做的一切,的确有一种颇具远见的学术眼光。

  在采访中,陈正宏教授对无锡国专精神亦进行了深度解读,在他看来,无锡国专的创立核心价值是在时代巨变中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能真正掌握“中国人读古书的那套东西”的年轻一代,使之成为文化传承的种子。“这并非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要使中国人阅读、理解和传承古籍的根本能力与方法得以延续。”他说,无锡国专最核心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直面古籍原文,而非依赖后世注解或白话翻译。陈正宏强调,语言是文化的核心载体,直接阅读原文是维系传统文化独特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关键,这种方式能使学生更精准地把握经典的本义和精神内涵。

  “传承不仅在于古籍文本和阅读技能的形式,更在于保存其中蕴含的精神性。这种精神性既指文化典籍本身承载的思想价值,也包含传统读书人的治学态度和道德情操。”陈正宏说,通过长期研读经典,一代一代地积累,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出真正的书卷气,并内化为人的谈吐和处事的方法,这便是国学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国专所传承的传统文化精神中,还包含作为中国读书人最根本的原则——“讲正气、讲道德”,在他看来,这是“最最基本的做人的原则”,是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伦理基石。

  (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