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有很多角色,有些是伴随着出生就存在的,有些是自己争取到的,比如一些职位、荣誉称号等。退休后我在上老年大学的同时,为自己选了一个“新角色”——合唱团员。
到合唱团之前,我觉得合唱团员就是一个参与合唱的歌者,尽管嗓音条件不好,会唱的歌还不少,想必做个合唱团员还是能“胜任”的。因此,第一天到合唱团,当指挥问我是否学过声乐时,我居然有些得意地说“我自学的”,现在想起那情景都会脸红。一个没有声乐基础的人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合唱团员。
“入团考试”勉勉强强过关了。我上的第一节课是帮即将举行专场合唱音乐会的合唱团把全部排练内容做成录音。听着听着,才发现虽然十几首歌我大部分会唱,但合唱一句也“插不上嘴”,心想合唱还真是个“技术活”。作为合唱团的首个专场音乐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从团长、指挥到团员的开心感染了我,采访了团长、艺术总监后,写了一篇合唱音乐会“走笔”,在团内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没想到我这个合唱团员首先亮相的不是歌唱,而是文字。
短暂休整后,合唱团进入了常规的排练,我这才知道团里的规定,排练一首新歌或者参加比赛或演出,需要每位团员把自己的练习录音发到声部群,由声乐助理点评,还需要参加声部组合考试。我正式参加比赛的第一首歌曲是《游子情思》,歌曲比较陌生,练习中发现由于不熟悉旋律,混声排练时经常找不到自己的音,请教了团友们,大家说除了多听就是反复练。照方抓药,最后总算完成了参赛任务。
一晃参加合唱团已有数年,我觉得做好合唱团员并非易事。当年的我“第一怕”:唱耳熟能详的老歌,当熟悉的主旋律一响起,我完全找不到自己的声部,很快被主旋律带跑了。后来,渐渐地摸索到一些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终于闯过了这一个关,现在遇到老歌我再也不怕了。第二是“配合”,很多时候每个声部的旋律、节奏的处理不尽相同,必须对自己声部的旋律节奏熟烂于心。听从合唱指挥老师的建议,我在学习合唱的同时,参加了声乐学习。在老师专业的指导下,我渐渐学会了合唱规定的“美声唱法”,让自己的声音逐渐融入全团的歌声中。
到合唱团的这些年,指挥兼艺术总监陈老师说的一句话始终在我耳畔响起:“合唱中,只有我们没有我。”这就是合唱团员的角色定位。每一位合唱团员都是一个声音的“点位”,不能缺位,更不能越位。勤奋是每位合唱团员必备的素养,曲不离口嘛。除参加合唱团的排练,平时我充分利用空闲时间练习。常常是做家务在唱、遛狗散步也在练,多练使我能更快地掌握新作品。我体会最深的还是:合唱团员非常重要的是善于学习。每次拿到数页的合唱谱,我就会在初练时发现和寻找一些规律性的地方,一方面便于记忆,另一方面特别注意易错的地方。首唱时反复听自己的录音,不唱准确不交作业,逼着自己从一开始就把基础打扎实。
合唱其实跟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理是一样的。一个和谐动人的合唱作品凝聚了指挥、钢琴伴奏老师和全体合唱团员的共同心血,各个声部既没有突出的“英雄”,也没有可有可无的“背景”,齐心协力才能成就一首好歌。无论是技巧还是音色,我可能都算不上是一个优秀的合唱团员,但我会“坚守阵地”,享受艺术,融入合唱。我选择的这个“音乐社交”既时尚高雅,又令人身心健康。(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