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龙头渚公园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宠物主题轰趴,让宠物友好的场景再次拓展。从“禁止入内”到“欢迎来玩”,从“高铁宠物专列”到“宠物巴士”,从“宠物友好公园”到“宠物友好商场”,随着宠物经济的火爆,各大酒店、商场、公园等纷纷向“携宠出行”敞开大门,越来越多的公共空间开始探索“宠物友好”模式。但也应看到,宠物友好存在一个需要处理的社会边界问题,在探索“宠物友好”模式的同时,还要有更多“共益约束”来平衡养宠人士与非养宠人士之间的矛盾冲突,让人宠友好共生成为和谐社会的一道新风景。
宠物友好,离不开规范制度的紧约束。虽然当前各类公共空间都向宠物友好敞开怀抱,但尚未有统一的宠物友好型社会或宠物友好型城市相关规范和标准出台。以宠物友好街区运河汇为例,运河汇通过摆放文明公约,明确户外街区、室内公共空间和店铺区域的宠物友好行为规范,但对于一些不牵狗绳任宠物随意撒欢、不及时清理宠物粪便等易产生人宠冲突的行为却缺乏约束力。打造“宠物友好空间”需要平衡多方利益,让“携宠出行”有法可依。上海去年已起草《商业场所室内宠物展示及互动体验防护要求》,这是国内首个适用于商业室内场所宠物服务的地方标准。相关部门可针对“宠物友好”区域,出台详细政策法规和行为准则,明确权责划分,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同时明确规定“宠物友好”服务必须涵盖的服务内容及标准,让宠物友好成为社会共识。
宠物友好,还需要加强人为的软约束。对养宠人士而言,“宠物友好”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人宠相伴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仅是养护宠物这么简单,也意味着责任和付出。但养宠门槛不高,部分人缺乏科学养宠知识、养宠的长期规划以及对自身情况的考量,导致弃养现象发生;一些养宠人士因疏忽和对宠物的放纵引发人宠矛盾。有关部门可以将养宠管理和教育职责关口前移,出台一些类似“合格养宠人”的教育培训,设立养宠门槛,为宠物找到真正的家。宠物主应提升文明养宠的意识和素养,自觉尽到文明养宠的义务。同时可多开展一些宠物友好交流互动活动如“宠物疗愈会”“领养小摊”等,邀请非养宠人士参与其中,提升社会对宠物的包容度,推动人宠“双向友好”更加文明。(陈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