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6月,“生命慧育·心源启明”项目捐赠签约及启动仪式在无锡市朗新科技产业园举行,中国人民大学陆杰华教授受邀进行了有关生命关怀的现场讲座。什么是生命关怀?如何让临终生命更有尊严?陆杰华教授在讲座中给出了思考和回应。
□陆杰华
演讲者简介
陆杰华: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兼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老龄健康、人口公共政策等。代表著作有《人力资源开发与缓解贫困》《新时代人口素质论》等。
◆被忽视的生命关怀困境
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6000万人死亡,相当于每天有164383人死亡。相较于这个统计数据,死亡教育仍处于缺失状态。
人口年龄结构和流行病模式的转变让死亡教育迫在眉睫。以时间为线,人口年龄结构将经历年轻型、成年型、老龄型、高龄型的路径转变。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个人面临临终、丧亲等场景会越来越常见。现代社会疾病谱的转变,让死亡模式由传染性疾病导致的快速死亡变成了由不可逆转的慢性疾病导致的缓慢的消耗性死亡。这也意味着人们的临终阶段被延长了,死亡不再是突发事件,而是可以预料和准备的。
从社会背景来看,现代社会中的风险与死亡并存。金融危机以及其他突发事件使得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潜在风险,工业化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也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根源。一方面,死亡主体遭遇了现代性困境。个体化与器械化的现代性特征贯穿了现代生活体验的方方面面,并在个体面临死亡的时候更为凸显。更为疏离的社会关系让个体在面对死亡时感到更加孤独无依,死亡恐惧也被无限放大。现代医疗体系使临终治疗和护理过程变得器械化以及非人本化,在面对死亡时,人的意志无法得到充分尊重,也失去了作为主体应有的尊严。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存在着即时性传播的特征。互联网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死亡文化的形式、影响方式等。现代社会便捷及时的通讯技术以及扁平化的信息传播媒介让人们更加频繁地接触到与死亡相关的信息,死亡以一种更加日常的存在方式被人们所感知。
◆无法逃离的持续性哀伤过程
死亡具有普遍性、不可逆性、偶发性、因果性和不平等性。死亡与各种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密切相关,仔细分析可推出死亡的平均年龄、死亡率的差异等。
死亡或丧亲可能在生命周期任何阶段出现,逝者的社会角色也多种多样,如父母、配偶、朋友等。此时,不可忽视的是临终者和“丧亲者”的心理状况。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在《论死亡和濒临死亡》一书中提出了哀伤过程的理论,认为人们在应对死亡时通常会先后经历五个社会心理和情绪变化阶段,分别为“不是我!”的否认期、“为什么是我?”的愤怒期、“是我,但是……”的讨价还价期、对过去和现在的丧失作出回应且预测和应对尚未到来的丧失的忧郁期,和被描述为一个“几乎没有感觉”的接受期。这个理论描述了濒死者本人或者丧亲的亲属在收到死亡信息时,从愕然、否认到被迫面对真相的心理过程,以及最后不得不进行的和解与角色转换。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丧亲不是一个线性过程。在关系中的一方死亡后,持续的关系仍然存在,这些关系可以在哀悼者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悲伤和哀悼被视为涉及人际和个人内部的过程,包括对改变的生活环境的适应等。但悲痛和哀悼过程中强烈不安的情绪和认知,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因此,欣赏美丽和接纳衰老、甚至死亡,是每个人应该学习的。
◆如何让临终生命更有尊严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侧面反映出在长寿时代背景下开展死亡教育十分迫切且重要。
患者面对死亡的态度不仅受其所处的文化影响,还与文化程度、人生经历、生理状况、疾病的发展阶段等个体因素密切相关,这也成为推动安宁疗护发展的一大阻力。开展死亡教育意义重大,能够推动更多相关知识普及,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死亡价值观,激励社会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促进死亡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开展,并培养应对死亡事件的处置能力,以此提升老龄化社会的临终关怀水平,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
近年来,已有不少对生命和死亡教育的强调与呼吁,但目前仅有少数高等院校将死亡作为或纳入边缘性课程或活动供学生主动选择。需改变观念与认知,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死亡与安宁疗护的看法。具体有以下路径:制定死亡教育长期发展规划,建立相关部门机构推动死亡教育领域建设;培养从事死亡教育的专门人才,鼓励学术共同体组建;将死亡教育纳入学校课程系统中,推动死亡教育体系本土化与标准化发展;从社会、社区、家庭三个层面加强临终关怀护理能力,提升死亡质量指数;充分利用媒体手段创造舆论力量,宣传和普及死亡的真实意义和安宁疗护的重要作用,赋予安宁疗护“孝道”的意义,推动死亡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出版安宁疗护科普教育读本;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安宁疗护宣传栏等。
死亡教育的具体内容在于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坦然面对生离死别,通过宣传安宁疗护,让人们认识到安宁疗护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终末期患者的身体痛苦,维护生命尊严,实现“善终”的愿望。与此同时,让安宁疗护成为更多患者和家属的主动选择,可以给予家属照顾和情感支持,减轻照护压力和哀伤情绪,帮助家庭顺利度过哀伤期。
(陈磊根据讲座录音整理,文字已经演讲者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