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太湖周刊

无锡运河展

一眼入江南

  “父亲是前清举人,在本乡江南的一个小县里做大绅士。他们那县里人侨居在大都市的,干三种行业的十居其九:打铁,磨豆腐,抬轿子。土产中艺术品以泥娃娃最出名;年轻人进大学,以学土木工程为最多。”这是钱锺书在小说《围城》中的一段描写,而江南县里,说的正是他的家乡无锡——一座大运河孕育出的江南名城。

  大运河贯通南北,联通古今,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基因。

  无锡有小桥流水,弄堂情长,也有大河大湖,广阔浩荡。在这里,人、水、城和谐共生的故事于时代更迭中越发精彩,也在艺术家的笔下、镜头中尽情绽放。

  1月至7月,由无锡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千载大运 一河风雅”无锡名家书画摄影作品展,先后在梅里古镇、无锡硕放机场、无锡地铁站、无锡兰亭小学、惠山古镇等地巡回展出。一幅幅聚焦运河的艺术佳作,为人们走近运河、认识无锡开启新视野,也用文艺的手段展现了为民服务的理念。

  “枕河人家”如此迷人

  炎炎夏日,25名来自梁溪的青少年在惠山古镇开启了他们的主题夏令营。步入惠山古镇家风家训馆,室内一片清凉,45位文艺名家的作品展更令人心旷神怡:一幅幅运河风情图,再现旖旎多姿的山水胜景;一件件书法作品,诉说着发生在运河边的历史往事;还有一张张照片,定格下运河的日出日落、运河人家的诗意生活。“我喜欢这幅画,很有意境。”“你看,运河上的船会发光……”这场以“溯源”为主线的夏令营,在“千载大运 一河风雅”无锡名家书画摄影作品展中,带领青少年感受运河韵味,领略无锡深厚的文化底蕴。

  大运河奔流而至,与无锡城水系相融,在老城区更塑造出了“千里运河,独此一环”的盛景。运河上,一座座古桥留下岁月剪影,船只往来依旧繁忙;运河畔,一座座古建筑既保存着“枕河人家”的原始风貌,又书写着属于当代的城市故事。这些都是生活在运河边的艺术家们最好的创作源泉:

  “我参展的是一幅国画,叫《西水墩》,画的就是西水墩。西水墩地处无锡古运河与梁溪河的交汇处,四面临水,形如岛屿。”无锡市书画院专职画家郭瑞卿告诉记者,他画西水墩既画一方水土的形貌,更是画一段流淌在运河记忆里的故事。这处运河遗存提醒着人们,在喧嚣的城中,有这样一处静地,承载着水的呢喃与历史的低语,默默见证着无锡城从古至今的脉动,他希望观者能透过画面,感受到这份穿越时空的水韵风华与历史余温。

  “这是一件四尺斗方小品,写的是无锡人秦涌描写乘船过无锡的一首诗《舟过潘葑》。‘顺水扬舲去’带着轻快,我就让笔锋松快些,像船刚开,篷窗里飘出笑声,不用太拘谨;‘山光秋月淡’,我特意少蘸了墨,笔锋也轻,线条慢慢晕开,像月光铺在水上,静静润着心……”无锡市书协副主席耿明霞说,她写完这幅作品,就像跟着诗里的路走了一趟,感受到了月夜中运河之静美。

  用艺术谱写运河赞歌

  清代无锡籍画家秦仪绘制的《芙蓉湖图》中,湖面浮着一座小岛——黄埠墩。所谓“两水回环抱一洲,不通车马只通舟”,这座湖心岛好似运河上的一颗明珠,康熙、乾隆南巡都曾到此,回程后还特意在颐和园昆明湖中筑凤凰墩,仿其景致。

  作为新老运河的分界处,黄埠墩承担着部分分水功能。登上黄埠墩望山楼二层,视野开阔,运河一左一右向城区奔流。古运河河水静静流淌;新运河河道宽阔,货船往来不断。黄埠墩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亦被一代代的艺术家颂扬。

  “千载大运 一河风雅”无锡名家书画摄影作品展中,也有一幅以黄埠墩为题材的作品——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唐鼎华创作的《采莲图》。

  “画《采莲图》的灵感源于一次路过运河,我站在岸边欣赏夕阳里的黄埠墩。朦朦胧胧的黄埠墩让我联想起前人所说,黄埠墩原是芙蓉湖中的小岛,四周‘接天莲叶无穷碧’……”想着想着,唐鼎华眼前除了繁忙的航运景象,似乎还多出一片映日的荷花。

  唐鼎华说,芙蓉湖虽然没有了,但在无锡,不乏培育荷花的河道、荷塘,采莲的场景如画般令人神往。由此,他创作了这幅《采莲图》,在金色的渲染下,既赋予了古运河一份别样的美,也表达了他对古运河的赞美。

  据了解,本次展览由无锡市文联、无锡机场集团、无锡地铁集团、梁溪区委宣传部、新吴区委宣传部等单位协办,征集到无锡市美协、书协、摄协等45位名家创作的运河主题作品。绘画作品中,运河波光与沿岸盛景在笔墨间灵动展现,古老码头、繁华街市等细节跃然纸上;书法作品里,诗词古韵与文化精神顺着刚劲或飘逸的线条流淌,彰显无锡文化脉络;摄影作品则定格运河岁月痕迹与市井烟火,呈现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瞬间。

  运河是文化的容器,也是灵感的来源。在采访参展作者的过程中,艺术家们纷纷表示,讲好运河文化、无锡故事是其创作的前提,更是职责所在。大家也在探索将地方文化基因中的艺术调性,与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相结合,重构运河文化,重塑城市记忆。

  在河畔书写新的故事

  无锡创造了“商贾云集,船乘不绝”的繁华,书写了“四大码头”的传奇,孕育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文明,留下了“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独特景观。千年运河既见证无锡往昔辉煌,也指引未来发展方向。

  “千载大运 一河风雅”无锡名家书画摄影作品展中,摄影作品是一大看点。“‘千里运河,独此一环’,梁溪区是大运河穿城而过的现代化城区。这里不仅有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水乡韵味,更涌动着城市活力与勃勃生机。”省摄协名誉主席许益民表示,对于摄影者而言,梁溪区的大运河有着江南特有的繁华,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拍摄地。摄影家们用镜头捕捉美好瞬间,让更多人领略到无锡运河的独特魅力。

  这不仅是一场持续7个月的艺术展览,更是一次艺术朝圣之旅,引领观众探寻运河文化奥秘。

  梅里古镇中,一组组运河主题书画摄影作品吸引游人驻足欣赏;机场候机楼内,旅客们用手机拍下他们喜爱的“运河”,候机楼外的大厅里,一张张红彤彤的“福”字寓意吉祥,让机场洋溢着温暖的氛围;在兰亭小学,展出的书画作品成了孩子们临摹学习的样板……如今,优质文艺资源如春风化雨般浸润机场、地铁、校园、景区等城市空间,让文化之美触手可及。

  “千载大运 一河风雅”无锡名家书画摄影作品展亮相一个个城市窗口,也掀起了一阵阵观展热潮。据统计,仅在无锡地铁站展出期间,该展日均观展近万人次,节假日日均观展近4万人次,巡展活动受众广泛。

  艺术记录美好、鼓舞人心,更承载着为民造福的初心。用艺术书写运河,既唤起对文化的珍视,更让千年文明持续滋养生活、惠及百姓。展览让青少年触摸文脉、旅客感受城市温度,以笔墨、镜头留住民生幸福,激发共建热情,始终紧扣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无锡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展览既是艺术家的情感倾诉、传统与现代艺术的碰撞,更是为民造福的生动实践。作品串联起运河的历史与现实,展现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风采,让运河文化融入生活、惠及群众,续写人、水、城和谐共生的民生新篇。

  (张月、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