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建东
俯靠在永济桥的望柱边,凝望游埠的烟云如同水墨般正与一场轻雨萦回缱绻。昔日充满大将气概的“五马归槽”,沿修长的游埠溪水巷展开祥和的画卷。现实和意念之间,是烟火美食和历史人文的亲切对话。每一个城市和村落,总有被人们铭刻和记忆的光点,那是盘旋于群落和部族的千年回响。每个人都可以为一种酒沉醉迷途,可以为一个人顶礼膜拜,也可以为一件事而久久不思释怀,就像在游埠古镇邂逅肉沉子那一刻,竟然能瞬间给人以不虚此行的感受和冲击……
肉沉子,别名“肉藏蛋”。与寻常见于兰溪村肆的咸豆浆不同,浸润了喜气和暖意的肉沉子是一味地道的游埠古镇专属小吃。据可靠的历史考证,肉沉子起源于明末清初戏剧理论家李渔的故里——兰溪永昌夏李村,而夏李村正和游埠古镇隔溪相望,显示了极高的地缘亲近。
肉沉子的制作过程十分考究和奇特,堪称民间一绝。初始,当地村民大多要优先精选二肥八瘦的夹心肉,把肉剁得细细的但不能太碎,这个分寸在于各人把握拿捏,但是,葱姜盐酒等配料,缺了哪一样、失了哪一份比重,口味都有可能走偏。随后取一枚生鸡蛋,打开置入小圆盅内。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你会看到那些巧妇能工们,一手拿一根筷子戳破盅内的蛋黄,形成一个微小的切口,一手夹取大小不等的剁碎的肉糜,配合那根筷子扒开切口,往蛋黄内“喂”入肉糜。如此往复多次,蛋黄渐渐鼓胀起来,而蛋膜依然完整不破。这个时候,你一定会很担心蛋黄被撑破,恰恰,肉沉子的神奇和精髓就在于让你在惴惴不安和小心翼翼中,“贪婪”又忘情地挑战“喂”肉的极限。由此,肉沉子的“沉”字,你不仅可以理解为肉糜随巧手沉入蛋黄的“沉”,也可以理解为沉甸甸的“沉”,毕竟,每一个肉沉子经过一番快速的“饲喂”,都显得“大腹便便”。在兰溪游埠,肉沉子的“沉”或“不沉”,不仅代表了手艺精湛与否,更代表了待客之道的“真”与“不真”。即便如此,此等绝艺,说时容易,又岂是一朝一夕之功能成?
肉沉子到底最先出现在夏李村还是隔壁的游埠村,这个已经不重要了。能让我想起的,倒是李渔的著名戏剧理论——减头绪,密针线,这似乎暗合了肉沉子的制作全程。假如把肉糜和鸡蛋草草地做成鸡子肉糕,摊薄蒸炖,那绝对没有在猪油汤里久久浴煮、云游翻腾的肉沉子来得夺人脾胃。关键是,等到你咬开蛋白的瞬间,肉汁和蛋香就会四溢出来,爽遍你的每一处味蕾。毫不夸张地说,兰溪之美就会在那个当口把你彻底俘虏,让你经久回味,欲罢不能,恨不能吞下全场的肉沉子!
关于戏曲,在南北宋时期已经趋于成熟,最终发力于元朝。后人之所以称李渔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是因为戏剧有别于戏曲的一个方面,是逐渐实现了剧情的融入和再现,也就是有了服务观众需求和与民生共情的代入感。所以李渔在阐述自己戏剧理论的时候又说了一句非常中肯的话:“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李渔认为,戏曲讲究自我怡悦和自我陶醉,关注的是诗性、音乐性和自我疗愈功能,而他褒扬的戏剧则更偏重于剧情的沉浸和观众的体验,戏剧的终极目标是让大家都开心享受、陶醉其中。
这不得不又要让人想起肉沉子来。在过去物资匮乏的岁月里,肉沉子不仅仅是农家饭桌上难得的饱腹和佐酒佳肴,更是民间婚庆习俗上的一份重要人情背书。这就使得肉沉子也像李渔所说的戏剧那样,承载了具象化的代入功能,成为感情的使者和纽带。从游埠古镇的原住民那里了解到,当地至今保留着婚庆吃肉沉子的民间婚俗。表面看着朴实无华的肉沉子,却是内藏乾坤,在永结秦晋之好的喜庆场景中,潜移默化地成了“新姑爷”的专属。“不食肉沉子,枉为游埠婿”,新女婿首次登门时,丈母娘通常会制作四至八枚肉沉子,女婿则食用其中两个,寓意“好事成双”。用当地村民的话讲,丈母娘在肉沉子中灌入的肉越多、越沉,就说明丈母娘对新女婿越看好、越认可。当然,早期肉馅的分量都会受限于制作难度与当时的经济条件。游埠朋友还说,从前新女婿上门,不光丈母娘做肉沉子,就连街坊四邻也会前去帮忙,图个好彩头。而到了女儿回门时,丈母娘又会再次制作肉沉子招待新女婿,这回就是“阖家团圆”的寓意了。沿袭至今的习俗,已然成了兰溪饮食文化的独特符号。不过,我有个大胆的猜测,有鉴于肉沉子那个鼓鼓囊囊的体态,丈母娘在女儿回门时把肉沉子端上桌面,是不是也有希望女儿早日有喜、早生贵子的心思和寓意?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李渔不仕而成名成家,他的诗总是那么富有哲理而给家乡带来不俗的精神指向。游埠,因其为龙游县下游商埠而得名。《游埠地方志》记载,自唐宋以来,它就是重要的水陆码头和物资集散地,到了明清时期,更是人烟稠密,商业繁华,一跃成为浙西四大名镇之一。在这里,关乎心性和奇巧的肉沉子,虽然不能道尽兰溪的角角落落和沟沟坎坎,但鸡子馃、豆腐汤圆、芡实糕、酥饼、油条包糍粑和游埠手工面等一应风味小吃,却已准时准点地在微曦中唤醒了古镇。于是,游埠的早茶街便有了动静,一副慢吞吞、悠笃笃的模样。不知道曾经的这位芥子园主人看到这番景象又会作何感想和评述?“饮热汤,慰心肠,浮酒游觞”,游埠不疾不徐,以她独有的姿态展现出最原始、最现代,也最有烟火味的风韵。这是一种柔软,也是一种固执和坚守。也许,这一切更应该深嵌在游埠之子郎静山的摄影作品集里,因为,那里才有光与影、情与景的最好诠释与最佳归宿。
“早点来游埠!”此刻,这句话突然提醒了我。我真应该早点来游埠古镇,我更应该早点来游埠古镇领略这里丰盛独到的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