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热闻

著名历史学家、杰出学人许倬云辞世

“归葬故乡无锡”是他的遗愿

  无锡籍著名历史学家、杰出学人许倬云先生,于2025年8月4日清晨在美国匹兹堡逝世,享年95岁。许倬云一生心系家国,学问精深。他学贯中西,尤精于中国古代社会史、文化史及中西文明比较研究。其《万古江河》《说中国》《西周史》等著作,视野宏阔、思想深邃,不仅深刻影响史学界,更成为海内外读者理解中华文明脉络的重要桥梁。

  2023年,本报记者曾经对许倬云进行了专访。他聊起童年往事、家乡建设、读书做学问,滔滔不绝。许倬云说,每次回无锡,他都感怀着这里淳朴的风俗,体味着乡人的温情。在回复本报记者的邮件中,许倬云表示,他与夫人未来将“归葬故乡无锡”马山华侨公墓,“陪侍父母”。

  【忆童年】

  沧海桑田,褪不去许倬云对家乡的深刻记忆。“1930年,我生在厦门。在厦门的时候,每年要回无锡。后来,我们搬到了湖北荆州沙市,也是每年都要回家乡的。”许倬云当年回无锡年纪尚小,但对家里的印象很深。“我家的院子里,种了许多桑树,小孩子就喜欢摘桑葚吃,紫紫的嘴巴,红红的手,很好玩很有意思。”

  许倬云说,每次回无锡,他们都会到惠山祠堂祭祀,感受着家乡的美丽风光,感怀着地方的淳朴风俗,体味着乡人的温情传递。“这都让我觉得,无锡是个富有人情味的地方。无锡不是路过之处,而是安身立命之地。不管离乡多久,都会让我想到,无锡是我可以交托一切、放下一切的地方。”情到深处,许倬云说,“我不能想象在我此生,还有没有可能回来,因为我已经瘫痪了。梦魂之中,常常万里关山,一重山一重山;千重浪,一波浪一波浪。最后,都会进入太湖……我还可以回去。”

  【谈家乡】

  许倬云心心念念无锡的风景和人情,对于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优良风气十分推崇。“如果可能,我盼望无锡可以重新恢复这一传统,鼓励有识之士,尤其是行有余力者,大家共同担起社会的责任,这才是我所盼望的。”许倬云盼望无锡可以恢复国学专修馆,使之能“与江大合成一个综合实力更强的大学”。

  他认为,无锡不必像苏州、扬州那样,去格外凸显古建筑、古园林的特色,无锡文化有自己的特点。对于无锡而言,需要用经济和人文共同呈现城市蓬勃的发展活力,依托优美、广阔的湖湾空间,更好地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再加上无锡人实干苦干的传统精神,我相信,能够让无锡发展成为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文化名城。”

  【论读书】

  出身于江南士大夫家庭的许倬云,对江南士大夫群体有着深刻的认知。他说,“无锡出的人才分两种,一种是念书的,一种是实业家。士大夫世家也不高高在上,一样实务工作。”许倬云表示,在无锡辅仁中学读书的两年半,是他最快乐的时光,对他的学术生涯而言,家乡是个重要的起点。

  他清楚地记得,“我们在辅仁读书的时候,老师们就说,不要读死书,要读对自己性格的,能陶冶品行的书。你不能是一无是处的书呆子,要对世界有用。”因此,在许倬云看来,“求知的经验,其实可以比求得的知识更有意义。”“读书人读书不是为了学位、地位,读书是为生命,读书是为自己求心之所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有不息地自强,才是真正的健康和健全。”许倬云说。

  如何建设一个值得无锡人自豪的家乡?“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无锡是个上等的地方,风气好、人情好、风景好,社会气氛也好。我希望这个地方是有前途的,人民是快乐的,大家是互助的。”这是许倬云对家乡的寄语。(韩玲、张月)

  上图为许倬云在回复本报的邮件中提供的“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