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倩茹 实习生 过钰芸
8月1日上午,台风“竹节草”虽已远去,大窑路社区高步沿74号—80号一排低洼处,积水消退后留下的水坑与淤泥让70岁的钱阿婆挽起裤脚;4日上午,河埒街道青松新村某栋一楼违章搭建的“雨棚”、小区各种外凸式防盗窗和缠绕的飞线,隐患重重;而在孙蒋新村西区,多次改造却未能解决一下雨就出现的“堰塞”难题……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对无锡而言,大规模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令不少居住区焕然一新,但积水内涝、私搭乱建、停车充电难、加装电梯不易等仍是困扰居民的烦心事。提升宜居水平的诸多难题如何快速解决?一场台风过后,积水深处映照着韧性城市建设尚未弥合的缝隙,也喊出了老旧小区住户们的安居期待。
宜居“短板”仍需补齐
“水深的时候没过小腿。年年说管网改造,可水还是出不去。”“竹节草”过境后的城市恢复正常运行,高步沿75号后门处却泥泞不堪,不少居民门前还放着扫把和水桶,“现在就盼着早点拆!”不少人呼吁。清名桥街道大窑路社区党总支书记曹丽说,由于地势低洼,没有雨污分流,高步沿片区74号—80号遭遇连续暴雨就会受淹,水利部门在73号楼附近安装了水泵,但难于治本,“扛不住”暴雨积水倒灌。
除了高步沿这类“私房”,我市一些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也暗藏着安居隐患。4日中午,室外高温酷热,河埒街道青松新村52号楼一楼居民在自己私搭的“过道小花园”里“悠然自得”,里面还堆放了不少杂物。殊不知,这处约20平方米的“彩钢雨棚”,不仅占用了公共空间,导致电动车无处停、老人无处晒太阳,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而这并非个例,记者在该小区里四处转看,过道、天井违章搭建的雨棚、一二楼安装的外凸式防盗窗不在少数,有一楼的居民还在窗外公共空间自行砌了墙、拉上铁网种上了丝瓜。“公共过道被堵上了,防盗窗又锁死,还有不少飞线在充电,天这么热,万一起火真让人后怕!”4日中午11点半,该小区一居民无奈地说。
炎炎夏日,记者探访了我市多个老新村、安置房小区、城中村和城郊接合部的一些上住下店居民区,私搭乱建、飞线充电、沿街店面外凸式防盗网等乱象仍有不少。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部分居住环境较差的老旧“私房”和老新村面临拆迁,将随着城中村改造重新规划,而一些私搭乱建多数是“陈年旧账”,大部分为居民个人行为,是社区管理的“老大难”,需城管、消防、社区、物业等多部门配合疏解拆除。
“里子”比“面子”更重要
整齐美观的彩钢电动自行车停车棚、粉刷一新的楼宇外立面,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4日傍晚,在海绵城市景观的点缀下,2023年改造好的无锡经开区某小区看起来格外养眼。但实地探访后,记者发现,小区每家每户几乎都安装了外凸式防盗窗,密布的铝合金网将阳台包裹得严严实实。然而,一旦发生火灾如何逃生?
在滨湖区孙蒋新村,家住214栋的金进芳老人遇到下雨就分外揪心,小区东南面住友苑、北面大孙巷地势高,导致小区有9栋楼常年因下雨被淹。“前几年老旧小区改造粉刷了外墙、划了车位,样貌变好了,但本质问题没解决,除了内涝受淹,小区大门太窄,消防车和救护车都进不来也令人‘头疼’。”
什么样的改造能改到群众心坎里?老新村焕新“里子”和“面子”哪个更重要?市住建局负责人表示,新一轮城市更新要注重以人为本和内涵式发展,不要追求形象“高大上”,而要紧盯群众“感受度”。事实上,内涝解决了、充电更方便了、装上电梯了,每件“关键小事”和实在改变都是撬动居民满满获得感的支点。
《恭喜!无锡这个老小区……》,前不久,一篇关于梁溪警苑新加装4台电梯的报道“火出圈”,评论区成了居民的“申请现场”:“沁园新村什么时候加装电梯?期待!”“梁溪区惠龙新村都是七层楼房,啥时候能装电梯呢?”“叙丰里小区老年人很多,都想装电梯!”“永丰路南洋花园薛家弄31号楼双电梯经常坏,请来考察!”……一声声呼吁,折射出老新村居民对小区“里子”改变的渴望。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城市住房体系的优化,区别于新建高品质住区,老旧小区改造更需注重安全感、实用度和便捷性,让居民日常生活更舒心,真正把功夫下在“刀刃上”、急需处。
“回头看”化解烦心事
“截至目前,各板块已摸排安装防盗窗住宅1534户,现有防盗窗4794扇,已排查商铺192家,存在防盗窗464扇。”5日上午,滨湖区安委办和消委办更新了最新摸排数据,一场大刀阔斧的隐患整改已拉开序幕。
“明确了整改标准,高层、多层住宅和商铺分别引导拆除外凸式防盗窗、改成平面式或者内开式,细化内开尺寸长宽不低于1米,至少保留一扇不安装防盗窗。”滨湖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周宇航介绍,在保障住户安全的前提下,对于不满足消防救援条件的防盗窗将应拆尽拆,先从国有资产管理的住宅商铺入手,对于居民自家安装的不合规防盗窗,鼓励居民自行拆除并适当给予补贴,力争在11月底前全面完成整改。
悬在居民心头的隐忧、群众关切的居住“短板”,住建部门正通过“回头看”化解这些烦心事。“屋顶漏水、外墙开裂、运行了20年的老电梯存在安全隐患、停车位不足、新能源车缺少充电桩等,去年下半年启动的老旧小区改造‘回头看’摸排出的这些问题,多数是关涉居住体验感的‘里子’问题,将在今年的改造中逐步解决。”住建人士介绍,比如,无锡经开区仙河苑一期在前些年改造的基础上,今年新增450个电动自行车集中停车位,并新安装智慧防火充电桩;梁溪区五星家园小区新升级加载“AI大脑”,依托防火安全摄像机,为电动车充电竖起智能“防火墙”。
民心所盼,更“大手笔”的“动作”已启动。《无锡市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在“7大类”中明确对棚户区(城市危旧房)、城镇老旧小区、城中村开展综合改造,并建立项目库。住建人士表示,目前,已有637个直接关乎居住环境的改造项目入库,其中,危旧房等居住环境改造有62项,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有98项,包括城市雨污水管网改造修复等,各项目进度时序十分紧凑,多数将在2027年底前完成。
以群众“感受度”为标尺,无锡的宜居环境和韧性城市建设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