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祝雯隽、龚燕
走进生产线,零碳工厂的建设如火如荼,城市生产逐绿而行;沿水体漫游,清波映照,生态网络向绿而生……从轰鸣的车间到日常衣食住行,饱含生机的绿色笔触,勾勒出无锡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以更高的“含绿量”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含金量”。近日,《无锡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若干政策举措》出台,围绕产业、能源、基础设施三大领域,资源节约、科技创新、消费模式3个环节,亮出20项具体举措,铺开一幅覆盖全领域、贯穿全链条的绿色转型“施工图”。
向新而行,产业发展涌绿潮
盛夏骄阳下,GE医疗无锡基地的厂房楼顶上大片光伏板铺展开来,化作一片“光伏蓝海”。近1兆瓦装机容量的太阳能光伏屋顶发电项目全力运转,每年为企业“捕获”绿电约10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800吨。企业还通过配备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统、购买绿电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等手段,确保每一度电都用得“恰到好处”,从源头控碳、过程减碳到末端碳抵消,多管齐下走出一条“零碳之路”。自2023年11月起,GE医疗无锡基地实现全厂用电100%绿色化;今年4月,获得零碳工厂认证。这座医疗设备的智造堡垒,成为无锡产业绿色跃升的生动注脚。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绿色生产力。生产要在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全链条、各环节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政策举措》紧扣全面推动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进行了系统部署。一方面通过加快培育高端装备、新能源、新一代信息产业等绿色低碳产业,前瞻布局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推进“产业集群+特色园区”建设,实现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左右的量化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加快传统产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每年组织实施传统产业焕新项目600个以上、设置绿色金融专属岗位、鼓励实行新上项目可再生能源消费承诺制、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项目给予支持等方式,驱动产业体系向绿而生。
在看不见的“数字空间”,绿色转型同样深刻。用好无锡市碳管理平台,推动各类用户“上云、用数、赋智”,到2030年完成50个以上碳标识认证应用,推动出台数据条例,以数字技术赋能千行百业绿色转型。
向绿而行,生活方式低碳化
今年梅雨季,一场暴雨过后十几分钟,城市道路就已干爽,几乎没有积水,市民纷纷点赞。在这背后,是无锡“海绵城市”建设在细节处的悄然发力。(下转第2版)
无锡亮出全面绿色转型“施工图”
(上接第1版)全市新建道路实现海绵设施全覆盖,今年全市建成区60%以上面积将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城市的“里子”变得更韧、更绿。
绿色发展关键要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政策举措》瞄准“衣、食、住、行、用”等日常行为,把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种进”日常生活。借着消费品以旧换新的东风,开展绿色节能产品下乡活动,加速智能绿色高质量耐用消费品进入居民生活;开展碳普惠行动,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绿色行为都能换算成“碳积分”存入个人“碳账户”,用实际行动为环境减负。
城市的绿色蜕变藏在细节里。新建建筑将全面执行国家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到2030年新建公共机构建筑可用屋顶面积光伏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为楼宇悄悄换上“绿装”;持续构建“轨道+公交+慢行”深度融合的绿色出行体系,推进公共领域换“电”转型,绿色理念随城市脉络流淌到各个角落;加快燃气、老旧管网和城市照明等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和智能化升级,城市绿色更新不断加速。《政策举措》围绕城市的宜居品质,让绿色发展的成效具体可感。
点绿成金,创新驱动促蝶变
绿色转型的澎湃动力,根植于科技创新的深厚沃土。在无锡,枯枝落叶也能演绎“点绿成金”的奇迹。
在位于友联热电厂的掺烧农林和园林废弃物项目现场,抓草车有序下料,废弃物经过绞龙排出,传送至下一环节,一系列步骤后,这些被粉碎处理过的园林废弃物被传送进入锅炉焚烧。“100吨枯枝残叶焚烧后能生产约320吨蒸汽和3万千瓦时电,有效避免植物枯萎腐烂产生的二次污染,实现了城市绿色废弃物循环利用。”友联热电厂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城市绿化覆盖率持续攀升,园林废弃物的数量也日益增长,细碎枝叶的处理问题突出。为此,企业自主研发了一套先进的输送系统,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项目自去年5月试运营以来,已处理园林废弃物近3万吨,极大助力了“无废城市”建设。今年5月,项目二期工程启动建设,建成后园林废弃物年处置能力可提升至10万吨,每年可替代1.76万吨原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36万吨,相当于新增造林面积近2000亩。
“绿色转型的深层逻辑,是创新生态的系统性支撑。”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绿色发展是对生产、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变革,要实现全领域、全地域的绿色转型,创新是核心引擎。《政策举措》明确提出,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应用”的完整链条,完善绿色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验证平台,同时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加速绿色技术从实验室“跑”进生产线、融入大市场。